《惠州弟哀诗二首》

时间: 2025-01-01 10:08:05

两张遗墨六亲悲,台下黄瓜摘渐稀。

用北辰阡殊不乱,似南柯梦复疑非。

向来岂有葡萄博,末后元无薏苡归。

七十残骸双秃鬓,可堪原上泪频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州弟哀诗二首
——刘克庄

两张遗墨六亲悲,台下黄瓜摘渐稀。
用北辰阡殊不乱,似南柯梦复疑非。
向来岂有葡萄博,末后元无薏苡归。
七十残骸双秃鬓,可堪原上泪频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提到“遗墨六亲悲”,可以理解为在书写中流露出对亲人的哀伤。“台下黄瓜摘渐稀”,暗示着生活的逐渐凋零和稀少。“用北辰阡殊不乱,似南柯梦复疑非”,表现了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怀疑。“向来岂有葡萄博,末后元无薏苡归”,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失去的惋惜。“七十残骸双秃鬓,可堪原上泪频挥”,则是自我感慨衰老和无奈,表达了深沉的悲伤。


注释:

  • 遗墨:指留下的文字,亦可引申为未能实现的理想或未尽的情感。
  • 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等亲人。
  • 北辰:指北极星,象征着方向和稳定。
  • 南柯梦:出自《南柯太守传》,指梦中所经历的美好而虚幻的生活。
  • 葡萄博:指葡萄的丰收,象征生活的富足。
  • 薏苡:一种植物,古人常用来指代生活的来源。
  • 七十残骸:形容年迈的身体,暗示衰老和人生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君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咏怀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惠州弟哀诗二首》创作于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际,表现了他对亲情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此时,刘克庄可能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心中充满了失落和痛苦。


诗歌鉴赏:

《惠州弟哀诗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哀悼诗,通过细腻的抒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的开头以“遗墨”引入,立即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基调,接着用“黄瓜摘渐稀”暗示生活的稀少与凋零,仿佛在诉说着亲人渐行渐远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用北辰阡殊不乱,似南柯梦复疑非”,则展现了一种对人生追寻方向的迷茫,以及对美好过去的怀疑。这里的“北辰”象征着人生的目标,而“南柯梦”则是对虚幻的追忆,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理想的破灭。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向来岂有葡萄博,末后元无薏苡归”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的惋惜,情感愈加沉重。最后一句“七十残骸双秃鬓”,直白展现了作者对衰老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诗歌艺术的高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张遗墨六亲悲:指留下的文字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悲伤。
  • 台下黄瓜摘渐稀:暗示生活的逐渐凋零和亲人之间的距离。
  • 用北辰阡殊不乱:追求方向的坚定,象征着人生的目标。
  • 似南柯梦复疑非:对美好生活的怀疑,反映出现实的无常。
  • 向来岂有葡萄博:对丰收和富足的追忆。
  • 末后元无薏苡归:对生活来源的失去感到惋惜。
  • 七十残骸双秃鬓:自我感慨衰老,展现出无奈与悲伤。
  • 可堪原上泪频挥:在原野上流泪,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南柯梦”比喻人生的虚幻与迷惘。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加强了诗的音韵美。
  • 象征:北辰象征方向,黄瓜象征生活的变化,极具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亲人离世的哀悼,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遗墨:代表了未尽的思念和未实现的愿望。
  • 黄瓜:象征着生活的变化和稀少。
  • 北辰:象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 南柯梦:象征对虚幻美好生活的追忆。
  • 葡萄:象征着丰收与幸福的生活。
  • 薏苡:暗示生活来源的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遗墨”主要指代什么?

    • A. 书写的文字
    • B. 亲人的悲伤
    • C. 美好的回忆
    • D. 生活的丰收
  2. “用北辰阡殊不乱”中的“北辰”象征什么?

    • A. 方向
    • B. 时间
    • C. 家乡
    • D. 理想
  3.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幽默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惠州弟哀诗二首》更加沉重而内省,李白的诗则带有浓厚的思乡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