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秋风蜀道难。
举头西北望长安。
已教雾锁江边树,那更云低剑外山。
逃绊锁,耐饥寒。
黄昏独自掩禅关。
袈裟犹是京尘染,一卷华严带泪看。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秋风凛冽,蜀道艰难曲折。我抬头向西北方向眺望长安,已经让雾霭锁住了江边的树木,更何况那剑外山的云霭更是低垂。路途艰难,饥寒交迫。黄昏时分,我独自关上了禅关。袈裟上依旧沾染着京城的尘埃,一卷华严经在手,泪眼模糊中细读。
注释:
- 蜀道:指蜀地的道路,古时蜀道以险峻著称。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安详。
- 雾锁:形容雾气缭绕,遮蔽了视线。
- 剑外山:剑门关外的山,指蜀道的艰险。
- 袈裟:僧人所穿的衣服,象征着修行。
- 华严:指《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典故解析:
- 蜀道难: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形容蜀地道路的艰难困苦。诗人通过回顾蜀道,表达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 华严经:佛教经典,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也表达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随,近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异乡,身心俱疲,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顾随的《鹧鸪天》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对艰难人生的深切思考。开篇的“落日秋风蜀道难”,以写景启发情感,描绘出一个满是艰辛与孤独的场景。蜀道的艰难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反映,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接着,诗人抬头望向长安,长安作为象征着繁华与希望的地方,和眼前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愈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与失落。
“已教雾锁江边树,那更云低剑外山”,诗人用“雾锁”、“云低”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朦胧而压抑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对困境的感受。在“逃绊锁,耐饥寒”中,诗人坦诚自己的无奈与坚韧,尽管生活艰辛,仍旧选择忍耐。最后的“袈裟犹是京尘染,一卷华严带泪看”,则表现出对精神寄托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无奈,袈裟的尘埃象征着世俗的烦恼,而华严经则是心灵的依靠。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落日秋风蜀道难”: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场景,结合秋风,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暗示着旅途的艰难。
- “举头西北望长安”:诗人抬头向长安方向眺望,长安象征着理想与归属,表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 “已教雾锁江边树,那更云低剑外山”:雾霭锁住了江边的树木,云朵低垂更为景致增添了沉重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逃绊锁,耐饥寒”:直白地表述了艰难的旅途和生活的困顿,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坚韧。
- “黄昏独自掩禅关”:在黄昏时分,独自闭上禅关,流露出孤独与沉思。
- “袈裟犹是京尘染,一卷华严带泪看”:袈裟上沾染的尘埃和手中华严经的泪水,象征着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蜀道的艰难比作人生旅途的困境。
- 对仗:如“逃绊锁,耐饥寒”,形成了优美的音韵。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孤独、思乡与人生困境展开,表达了在艰难旅途中的无奈与对精神寄托的渴望,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秋风: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情感,暗示人生的孤寂。
- 长安:理想与归属的象征,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 雾与云:象征困扰与迷茫,反映内心的挣扎。
- 袈裟: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安慰。
- 华严经: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鹧鸪天》中的“蜀道”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人生困境
C. 自然风光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理想与归属
C. 旅行
答案:B -
诗人用什么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A. 秋风
B. 黄昏
C. 袈裟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蜀道难》:李白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蜀道难》与顾随的《鹧鸪天》:两者都描写了艰难困苦的旅途,李白侧重于对自然险境的描绘,而顾随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对故土的思念,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顾随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