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

时间: 2025-01-04 06:09:27

浊浪喧豗后逐前,十三铁索一桥悬。

漫思当日风霜厉,尽历沧桑数百年。

流已减,水犹寒,御碑读罢感千端。

“利民”“经久”一言出,后世宏篇只等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浪喧豗后逐前,十三铁索一桥悬。
漫思当日风霜厉,尽历沧桑数百年。
流已减,水犹寒,御碑读罢感千端。
利民经久一言出,后世宏篇只等闲。

白话文翻译:

浊浪滚滚喧嚣,向前奔流,十三条铁索架起一座桥。
回想当年的风霜与艰辛,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
河水已减,水流依然寒冷,站在碑前读罢,感慨万千。
为民谋利的事业历久弥新,一篇宏伟的诗篇却显得平常无奇。

注释:

  • 浊浪:指混浊的水浪,形容河流的急促。
  • 喧豗:喧闹、喧嚣的意思。
  • 铁索:指用铁链或铁索架起的桥。
  • 漫思:随意地思考。
  • 风霜厉:指当年的艰苦环境,风霜象征困苦。
  • 沧桑:指世事的变化和艰辛。
  • 御碑:指立在桥边的纪念碑。
  • 感千端:感慨万千,情感复杂。
  • 利民:为人民谋利益。
  • 宏篇:指雄伟的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出生于20世纪,活跃于当代诗坛。她的诗作常常关注历史与现实,表达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与感慨。她的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常用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创作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泸定桥是历史上著名的桥梁,承载了许多历史故事。诗人在写作时,意在表达对泸定桥及其背后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泸定桥的壮丽与历史,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关注和思考。开篇以“浊浪喧豗”引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使人感受到河流的奔腾和桥梁的巍峨。“十三铁索一桥悬”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接下来的“漫思当日风霜厉”让人联想到历史的艰辛,诗人回顾了桥的历史,似乎在思考着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流已减,水犹寒”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水流虽减,但仍然寒冷,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冷酷。诗人在碑前沉思,内心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利民经久一言出”则传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强调为民服务的重要性。而“后世宏篇只等闲”则有些讽刺意味,指出后代对历史的忽视和对伟大成就的不珍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浊浪喧豗后逐前:描绘了河水奔流不息的景象,给人一种急促、动感的印象。
  2. 十三铁索一桥悬: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泸定桥的架构,突显其壮观与坚固。
  3. 漫思当日风霜厉:诗人随意思考当年艰辛,表达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4. 尽历沧桑数百年:强调桥梁经历的历史变迁,时间的积淀让人感叹。
  5. 流已减,水犹寒:时间虽流逝,水流依旧寒冷,暗示历史的沉重。
  6. 御碑读罢感千端:在碑前阅读后,心中感慨万千,历史的印记深深触动了诗人。
  7. 利民经久一言出:为民服务的理念历久弥新,强调其重要性。
  8. 后世宏篇只等闲:对后人对历史成就的轻视感到无奈与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浊浪”比喻历史的动荡。
  • 对仗:如“流已减,水犹寒”,形成工整的句式。
  • 排比:通过句子的层层递进,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泸定桥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类的奋斗。诗人以桥为媒介,探讨了历史的意义和为民服务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浊浪:象征着历史的波涛与变迁。
  2. 铁索桥: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坚韧。
  3. 风霜:象征着艰辛与困苦。
  4. 寒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冷漠。
  5. :象征着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浊浪喧豗”中的“浊浪”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
    • B. 混浊的水浪
    • C. 平静的湖面
  2. 诗中“流已减,水犹寒”想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 B. 河水的温暖
    • C. 风平浪静的景象
  3. 诗中的“后世宏篇只等闲”意指什么?

    • A. 后人对历史的重视
    • B. 后人对历史成就的轻视
    • C. 后人对诗歌的热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作品,展现壮丽的自然与历史。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与《鹧鸪天 其二 泸定桥》都涉及历史与人情,前者侧重于爱情的悲剧,后者则关注历史的沧桑。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更关注社会和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