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辛宪若五首
作者: 徐元杰 〔宋代〕
荣显宜超躐,威声憺外陲。
边疆多嶮历,麾节两朝推。
范子甲兵有,张名草木知。
急流缘底勇,路口岘山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辛宪若的悼念。诗人认为辛宪若的荣华显赫应当超越他人,他的威名远播。边疆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他在两朝之间都受到了推崇。范仲淹的精神和策略在于军队,张旭的名声则传遍了草木之间。面对急流,他在底部显现出勇气,路口的岘山碑铭记着他的壮举。
注释:
- 荣显:指显赫的荣华。
- 超躐:超越、超出。
- 威声憺外陲:威名震动边疆。
- 边疆多嶮历:边疆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 麾节:指指挥军队的旗帜或令节。
- 范子:指范仲淹,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 张名草木知:形容张旭的名声传遍四方。
- 急流缘底勇:形容在急流中显示出的勇气。
- 岘山碑:岘山的碑文,可能是为了纪念某次战役或伟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元杰,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辛宪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徐元杰在诗中表达了对其的崇敬与悼念,反映了他对辛宪若生平事迹的关注,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情感。
诗歌鉴赏:
徐元杰的《挽辛宪若五首》是一首深情的悼念诗,体现了诗人对辛宪若的崇敬和怀念。诗的开头就以“荣显宜超躐”点明辛宪若的显赫地位,显示出他的非凡才华与成就。接着,通过“威声憺外陲”的描写,诗人进一步突出了辛宪若在边疆的影响力,表明他不仅在朝廷受到推崇,也在民间享有盛誉。
诗中提到的“边疆多嶮历”,则表达了辛宪若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经历,彰显了他的勇气与智慧。使用“麾节两朝推”,则说明他在两朝之间的政治生涯,暗示着其才能被多方认可。后面两句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深度与厚度,范仲淹与张旭的比喻使得辛宪若的形象更加立体。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体现了诗人对辛宪若的深刻理解与怀念,正如诗中的意象,传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其伟大事迹的颂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荣显宜超躐:辛宪若的荣华和显赫应当超越他人。
- 威声憺外陲:他的威名传遍边陲。
- 边疆多嶮历:在边疆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 麾节两朝推:在两个朝代中都受到重视与推崇。
- 范子甲兵有:借用范仲淹的兵法智慧。
- 张名草木知:张旭的名声如草木般广泛传播。
- 急流缘底勇:在急流中展现出勇气。
- 路口岘山碑:岘山的碑铭刻着他的壮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辛宪若比作历史英雄,以突出其伟大。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的事迹,赋予诗更深的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辛宪若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民族的忧虑与关注。
意象分析:
- 边疆:象征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反映了辛宪若的责任与担当。
- 麾节:代表着军事指挥与智慧,体现了辛宪若的军事才能。
- 岘山碑:象征着历史的铭刻与传承,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永恒纪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范仲淹是以什么著称的?
A. 政治家
B. 文学家
C. 军事家
D. 诗人 -
“急流缘底勇”中的“急流”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战争的危险
C. 自然环境的挑战
D. 社会动荡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崇敬
C. 愤怒
D. 喜悦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悼李白》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煜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徐元杰的《挽辛宪若五首》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与对国家的忧虑,通过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展示出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诗选》
以上内容为《挽辛宪若五首》的详细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