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时间: 2025-01-04 09:30:16

百叠青山江一缕。

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

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

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

一尊来作横山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叠青山江一缕。
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
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
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
一尊来作横山主。

白话文翻译:

百层叠嶙的青山,夹着一缕江水。
十里的人家,沿着南台的路蜿蜒而去。
榕树的叶子洒满河川,白鹭在空中飞翔。
半卷的窗帘透出黄昏的细雨。
楼阁巍峨高耸,直插天际。
荷花和芰荷在微风中摇曳,轻轻驱散暑气。
在这个人世间,老子无处安放。
我就让这一杯酒,来做我的横山主。

注释:

  • 百叠青山:形容山势层峦叠嶂。
  • 江一缕:指江水细流,如同一缕丝线。
  • 人家:指居住在此地的人们。
  • 南台:地名,可能指福州的南台山。
  • 榕叶:榕树的叶子,象征着生机。
  • 白鹭:一种鸟,常在水边飞翔,象征着清新。
  • 疏帘:窗帘轻薄,透出雨景。
  • 黄昏雨:黄昏时分的细雨,增添了诗意。
  • 楼阁峥嵘:楼阁高耸,形容建筑的壮观。
  • 荷芰:水中的荷花和芰荷。
  • 习习消袢暑:微风轻拂,带走暑气。
  • 老子:指道家创始人老子,象征超然物外。
  • 横山主:指横山阁的主人,象征一种归属和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仲明,号青山,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弥逊游览福州横山阁时,受到周围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横山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观景台,承载着诗人对人世浮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福州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全诗以“百叠青山”开篇,描绘了层叠的山峦和蜿蜒的江水,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展现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美好景象。

“榕叶满川飞白鹭”的描写则将诗歌的意境引向生动的动态场景,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疏帘半卷黄昏雨”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思索与感慨。

最后,诗人以“老子人间无著处”总结了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结尾“一尊来作横山主”,则是一种洒脱的自我定位,诗人选择以酒为伴,寓意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不乏哲理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叠青山江一缕:描绘了青山的层次和江水的细腻,表现出自然的壮美。
  2. 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动而亲切。
  3. 榕叶满川飞白鹭: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增添了活力。
  4. 疏帘半卷黄昏雨:细腻的描写,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5. 楼阁峥嵘天尺五:表现出建筑的壮观,象征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6. 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表现自然的清新与舒适,夏日的宁静。
  7. 老子人间无著处: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超然的态度。
  8. 一尊来作横山主:自我安放,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百叠青山”形容山势,增强了视觉冲击。
  • 拟人:如“习习消袢暑”,使自然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楼阁峥嵘,荷芰风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壮丽。
  • 江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白鹭:象征纯洁与生机。
  • 黄昏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思考。
  • 荷芰:代表生命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李弥逊是哪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填空题: 诗中“百叠青山江一缕”描述的是________

  3.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对/错)

答案:

  1. B
  2. 青山;江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与《蝶恋花》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哲理关系。
  • 《夜泊牛渚怀古》则侧重于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