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时间: 2025-01-04 08:55:37

江城烽火连三月。

不堪对酒长亭别。

休作断肠声。

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

目送舟痕碧。

锦字几时来。

薰风无雁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江城烽火连三月。
不堪对酒长亭别。
休作断肠声。
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
目送舟痕碧。
锦字几时来。
薰风无雁回。


白话文翻译:

江城的烽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
面对酒杯,在长亭中依依惜别,心中难以承受。
不必再发出断肠之声。
到了老年,已无泪可流。
狂风高吹,帆影疾驰。
我目送着船的痕迹在碧水中消失。
何时才能收到那锦字的来信?
温暖的春风中却没有大雁归来。


注释:

  • 烽火: 指战争的信号,形容战乱频繁。
  • 长亭: 离别时停留的地方,表达惜别之情。
  • 断肠声: 形容极为悲痛的啼哭声。
  • 老来无泪倾: 指年纪大了,已没有多余的泪水可流。
  • 帆影疾: 形容船只快速行驶的状态。
  • 舟痕碧: 指船划过水面留下的痕迹,象征离别。
  • 锦字: 指书信,通常是美好的消息。
  • 薰风无雁回: 春风吹拂,却没有雁群归来,暗示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子旦,号惭愧,晚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词人,精于词作,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创作背景:
创作于宋代的动乱时期,诗人借助烽火连天的背景,抒发对离别和战乱的感慨,表达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开篇即以“江城烽火连三月”引入,直接点明背景,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悲怆的氛围。烽火的象征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无尽苦痛,而“对酒长亭别”的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痛苦,酒成为了诗人内心悲伤的寄托。

“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面对离别的痛苦,感到自己已是“老来无泪”,无能为力,无法再为此流泪。此句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悲哀,也反映出社会动荡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后半部分通过“风高帆影疾”与“目送舟痕碧”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孤独的送别情绪,船只的消逝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遗憾。最后两句“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则是对未来的渴望与失落,期待着美好的消息,却又隐约感受到失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意象构建,展现了在战乱背景下,诗人对离别、孤独和希望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城烽火连三月: 描述江城战火连绵,形象而直接。
  2. 不堪对酒长亭别: 表达离别的痛苦,酒成为情感的寄托。
  3. 休作断肠声: 劝自己不要再悲伤,已有无奈。
  4. 老来无泪倾: 表达对年老无力的感慨。
  5. 风高帆影疾: 形象描绘船只疾驶,带出离别的速度感。
  6. 目送舟痕碧: 目送船只,留下痕迹,象征离去的无奈。
  7. 锦字几时来: 期待书信,渴望好消息。
  8. 薰风无雁回: 春风吹拂,但没有雁群归来,象征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 “烽火”比喻战乱,营造紧张氛围。
  • 对仗: “风高帆影疾”与“目送舟痕碧”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无雁回”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表达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离别,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无奈,情感真挚且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 战争的象征,暗示动荡与不安。
  • : 表达情感与孤独的载体。
  • 长亭: 离别的场所,寄托着不舍与悲伤。
  • : 代表离去与失落的情感。
  • : 象征归属与团圆,缺失代表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城烽火”指的是什么?
    A. 宁静生活
    B. 战争与动乱
    C. 美好回忆

  2. “老来无泪倾”的意思是什么?
    A. 年纪大了,泪水不再
    B. 眼泪流淌不止
    C. 年轻时无泪

  3. 诗中的“锦字”象征什么?
    A. 书信
    B. 财富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表达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描写战乱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与本词同样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沉郁细腻,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