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书示子聿》

时间: 2025-01-01 13:58:55

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

经中独无一字疑,正须虚心以受之。

世衰道散吁可悲!

我老欲学无硕师。

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诵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宋代〕

易传三圣至仲尼,
炎炎秦火乃见遗。
经中独无一字疑,
正须虚心以受之。
世衰道散吁可悲!
我老欲学无硕师。
父子共读忘朝饥,
此生有尽志不移。

白话文翻译:

《诵书示子聿》
易经的传承,三位圣人到了孔子时代,
战火熊熊的秦朝,使经典文献遭受遗失。
经典中没有一个字是值得怀疑的,
我正应以虚心的态度来接受它。
世道衰败,道理散失,真令人叹息!
我年老了,想要学习却没有好的老师。
父子共读,忘却了早晨的饥饿,
这一生虽有尽头,但志向不变。

注释:

  • 易传:指《易经》的传承。
  • 三圣:指的是尧、舜、禹等古代圣贤。
  • 仲尼:孔子的字,代表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 炎炎秦火:指秦朝时期的战争,暗指战乱对文化的摧残。
  • 虚心:谦虚,愿意接受他人教诲的态度。
  • 可悲:令人感到悲伤的事情。
  • 硕师:指优秀的老师。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易经》和孔子,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渴望。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提到的“秦火”则指代了历史上战乱带来的文化损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尤其以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部局势动荡。陆游借此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后代教育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陆游对经典的崇敬以及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诗中通过对《易经》的讨论,引入了对古代圣贤和孔子的赞美,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尤其是“炎炎秦火乃见遗”一句,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悲剧和文化的断裂,令人反思历史的教训。

诗中“我老欲学无硕师”透露出作者晚年的孤独与无奈,尽管年事已高,但对学习的渴望依然强烈,显示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而最后两句“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明陆游希望与子孙共享知识和文化,传承教育的精神,展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易传三圣至仲尼:阐述了《易经》的传承过程,强调孔子作为重要的传承者。
    • 炎炎秦火乃见遗:描绘了战乱导致文化遗失的悲惨情景。
    • 经中独无一字疑:表明经典的真理性与权威性。
    • 正须虚心以受之:强调学习的态度,即虚心接受。
    • 世衰道散吁可悲:对当时社会道德衰败的感慨。
    • 我老欲学无硕师:表露出作者年老而无师可教的无奈。
    • 父子共读忘朝饥:强调家庭教育中的亲情与教育的重要性。
    • 此生有尽志不移:即使生命有限,追求理想的决心不变。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父子共读”和“忘朝饥”,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古代经典的崇敬、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教育传承的渴望,体现了他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易传:象征着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 秦火:代表着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文化的破坏。
  • 父子共读:象征着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纽带。
  • 志不移:代表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诵书示子聿》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三圣”指的是哪几位人物? a. 孔子、孟子、荀子
    b. 尧、舜、禹
    c. 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d.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

  3. 诗中“父子共读忘朝饥”强调了什么? a. 学习的重要性
    b. 饥饿的痛苦
    c. 孩子对父亲的依赖
    d. 家庭和睦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山西村》——陆游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诵书示子聿》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教育的重视,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陆游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