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曹宪金华山韵上李雁湖 吴泳 〔宋代〕 浮名镜边尘,骄气炉上雪。 胡为认而有,引满犹不发。 有怀东方人,书眼高照月。 纾徐如行云,去就不尔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浮名如同镜边的尘埃,骄傲之气如同炉上的雪。 为何要执着于这些虚名,即使满怀也不轻易显露。 心中怀念东方的人,书卷之眼高照如月。 从容不迫如同行云,去留不拘泥于琐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浮名:虚名,不实之名。
- 镜边尘: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骄气:骄傲自大的态度。
- 炉上雪:比喻易逝、不持久的东西。
- 胡为:为何。
- 引满:满怀,充满。
- 不发:不显露。
- 东方人:指诗人怀念的人,可能指友人或理想中的人物。
- 书眼:指读书人的眼光。
- 高照月:比喻眼光高远,如月光照耀。
- 纾徐:从容不迫。
- 行云:比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去就:去留,行动。
- 不尔屑:不屑于,不在乎。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但“浮名镜边尘”和“骄气炉上雪”可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认为追求虚名和骄傲自大都是无益且短暂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名利和骄傲持批评态度,追求高远的眼光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吴泳在与友人曹宪的交流中,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表达了对虚名和骄傲的不屑,以及对高远理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浮名”和“骄气”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虚名和骄傲自大的批评。诗中“浮名镜边尘”和“骄气炉上雪”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态度的短暂和无价值。诗人怀念的“东方人”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自由的精神,而“书眼高照月”则展现了诗人追求高远眼光的决心。最后两句“纾徐如行云,去就不尔屑”则体现了诗人从容不迫、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高远理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名镜边尘”:比喻虚名如同镜边的尘埃,微不足道。
- “骄气炉上雪”:比喻骄傲之气如同炉上的雪,易逝且不持久。
- “胡为认而有”:为何要执着于这些虚名。
- “引满犹不发”:即使满怀也不轻易显露。
- “有怀东方人”:心中怀念东方的人,可能指友人或理想中的人物。
- “书眼高照月”:比喻读书人的眼光高远,如月光照耀。
- “纾徐如行云”:从容不迫如同行云,自由自在。
- “去就不尔屑”:去留不拘泥于琐事,不在乎。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镜边尘”和“炉上雪”比喻虚名和骄傲之气。
- 拟人:将“书眼”拟人化,赋予其高远的眼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浮名镜边尘”与“骄气炉上雪”。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虚名和骄傲自大的批评,以及对高远理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些态度的不屑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名:虚名,不实之名。
- 镜边尘: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骄气:骄傲自大的态度。
- 炉上雪:比喻易逝、不持久的东西。
- 东方人:指诗人怀念的人,可能指友人或理想中的人物。
- 书眼:指读书人的眼光。
- 高照月:比喻眼光高远,如月光照耀。
- 纾徐:从容不迫。
- 行云:比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名镜边尘”比喻的是什么? A. 虚名 B. 实名 C. 尘埃 D. 镜子 答案:A
-
“骄气炉上雪”中的“骄气”指的是什么? A. 骄傲自大的态度 B. 炉上的雪 C. 易逝的东西 D. 持久的东西 答案:A
-
诗中“有怀东方人”指的是什么? A. 诗人怀念的人 B. 东方的人 C. 友人 D. 理想中的人物 答案:A
-
“书眼高照月”中的“书眼”指的是什么? A. 读书人的眼光 B. 书本 C. 月亮 D. 高远的眼光 答案:A
-
“纾徐如行云”中的“纾徐”指的是什么? A. 从容不迫 B. 行云 C. 自由自在 D. 不受拘束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吴泳的《和曹宪金华山韵上李雁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吴泳的诗更多地批评了虚名和骄傲自大,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泳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吴泳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