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竟日寻幽处,杖藜不惮遥。
客行黄叶路,僧立碧溪桥。
岩瀑飞寒雪,松风吼夜潮。
是山皆可隐,何用楚辞招。
白话文翻译:
整天在幽静的地方游寻,手杖支撑着我不怕路途遥远。
旅客走在满地黄叶的小路上,和尚静静地站在碧绿的小溪桥上。
山岩的瀑布飞流如寒雪,松林间的风呼啸如夜潮。
这山中所有的地方都能隐逸,何必用《楚辞》来招引呢?
注释:
- 竟日:整天,表示时间的延续。
- 寻幽处:寻找幽静的地方。
- 杖藜:手杖,藜是常见的植物,用作手杖。
- 不惮遥:不怕路途遥远。
- 客行:客人走过。
- 黄叶路:铺满黄叶的小路,暗示秋天的到来。
- 僧立:和尚站立。
- 碧溪桥:清澈的小溪旁的桥。
- 岩瀑:山岩上的瀑布。
- 飞寒雪:形容瀑布如雪般飞洒。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
- 吼夜潮:像潮水一样的呼啸声。
- 隐:隐居,隐逸。
- 楚辞:古代诗歌的经典,常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字子华,号逸园,南宋时期的诗人,仕途不顺,热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庚隐居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象和宁静氛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翠峰庵即事》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他在秋日山水间的游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竟日寻幽处”,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闲的游历状态,似乎他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中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接下来的“客行黄叶路,僧立碧溪桥”,通过对比旅客与僧人的不同状态,深化了隐逸与世俗的主题。诗中“岩瀑飞寒雪,松风吼夜潮”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壮美与神秘,使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最后一句“是山皆可隐,何用楚辞招”更是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诗人并不需要借助《楚辞》这样的名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归宿和表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竟日寻幽处:整天在寻找幽静的地方,表明诗人对宁静环境的渴望。
- 杖藜不惮遥:手杖支撑着自己,不怕路途遥远,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
- 客行黄叶路: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色,带有淡淡的忧伤。
- 僧立碧溪桥:和尚的静立,暗示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岩瀑飞寒雪:通过对比,增强了自然景观的动感与冷峻。
- 松风吼夜潮:将自然的声音拟人化,展现了夜晚的神秘。
- 是山皆可隐:强调自然的包容性,任何地方都可以隐居。
- 何用楚辞招:质疑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情感,表明自然本身的丰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客行黄叶路,僧立碧溪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松风的“吼”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比喻:瀑布比作寒雪,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归属,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叶:象征着秋天、凋零和时间的流逝。
- 碧溪:代表着自然的纯净与生命。
- 岩瀑: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 松风:暗示着宁静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手杖
C. 一种饮品
答案:B -
诗中“客行黄叶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忧虑
答案:B -
“何用楚辞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传统文化的尊重
B. 对华丽辞藻的质疑
C. 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意境,但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沉思;而黄庚的《翠峰庵即事》则强调了白天的探索与对隐逸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