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白帝城
作者:杜甫 〔唐代〕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
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白帝城的壮丽景象。城墙高耸,仿佛与天壁相接,楼阁耸立得比女墙还要高。江水流淌,勾起我对夏后王朝的思念,风吹来时又让我想起襄王。年岁渐长,听到悲伤的号角声,人们扶着我迎接夕阳的余晖。公孙大帝本来依仗险要的地势,骑马的志向又能走多远呢?
注释
- 峻:高而陡峭。
- 女墙:古代城墙上用于防御的低墙。
- 思夏后:指对夏朝末期的思念。
- 襄王:指春秋时期的襄王,意指悲壮的历史。
- 悲角:悲伤的号角声,象征战场上的哀伤。
- 夕阳:指暮年或即将结束的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破家亡,诗风沉郁,擅长写实,尤以《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诗作品著称。杜甫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上白帝城》写于杜甫晚年,他在白帝城登高远望,感慨时光流逝,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白帝城位于今重庆,风景秀丽,但诗中却隐含了对历史的惆怅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上白帝城》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感的作品,通过对城墙、江水及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开篇的“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以对比手法展现了白帝城的壮观,既有现实的美景,也隐含着历史的沧桑。接着,诗人引入了对古代王朝的思念,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诗中的“老去闻悲角”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随着年纪的增长,耳边的号角声似乎更加刺耳,提醒着人们对人生的无常和对历史的追忆。
最后两句“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则反映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公孙大帝的历史虽辉煌,但在诗人看来,依赖险要地势的胜利并不长久,暗示着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情感挣扎,展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峻随天壁:城墙高耸,仿佛与天空相接,描绘出壮丽景象。
- 楼高更女墙:楼阁更高于女墙,突显城池的坚固与壮观。
- 江流思夏后:江水的流动使诗人想起了历史悠久的夏后王朝。
- 风至忆襄王:风吹来时,勾起了对襄王的怀念,暗示历史的变迁。
- 老去闻悲角:年岁已高,听到悲伤的号角声,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慨。
- 人扶报夕阳:人们扶持着诗人迎接夕阳,象征着对未来的依恋与无奈。
- 公孙初恃险:公孙大帝原本依靠地势险要,暗示对权力的依赖。
- 跃马意何长:骑马的志向不知能走多远,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城墙比作“天壁”,暗示其雄伟。
- 意象:通过“夕阳”、“江流”等意象,营造出时间流逝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白帝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意象分析
- 城:象征着历史的厚重感和坚固的防御。
- 江流: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夕阳:象征着人生的余辉,隐含着衰老与无奈。
- 号角:代表着战争、悲伤与历史的回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流”主要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水的流动
C. 步伐的坚定 -
“老去闻悲角”中,“悲角”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音乐
B. 战场上的哀伤
C. 自然的声音 -
公孙大帝的意象在诗中主要象征什么? A. 权力的短暂
B. 勇士的勇敢
C. 历史的辉煌
答案:1.A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争后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 《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展现了杜甫的柔情一面。
诗词对比
杜甫 vs. 李白
杜甫的《上白帝城》注重社会现实和历史思考,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壮美。前者沉郁深刻,后者洒脱豪放,两者各具风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