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01 18:27:40

南国炎蒸初罢暑,楚江凄凛又惊秋。

轻霜未破千株菊,高浪间登百尺楼。

陶令去官非为酒,海翁无伴不忘鸥。

莫愁短日催长夜,且赏清尊映黑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国炎蒸初罢暑,
楚江凄凛又惊秋。
轻霜未破千株菊,
高浪间登百尺楼。
陶令去官非为酒,
海翁无伴不忘鸥。
莫愁短日催长夜,
且赏清尊映黑头。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炎热刚刚结束,
楚江的凉意又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轻霜尚未侵袭千株菊花,
我在高楼上俯瞰波涛汹涌。
陶渊明辞官并不是为了饮酒,
海边的老人独自一人却仍然想着海鸥。
不要担心短暂的白昼催促漫长的夜晚,
让我们一起品味清酒,映照着白发的头颅。

注释:

  • 炎蒸:指炎热的天气。
  • 凄凛:形容秋天的寒意刺骨。
  • 轻霜:指初秋时节的薄霜。
  • 千株菊:菊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 百尺楼:高层建筑,象征视野开阔。
  • 陶令: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
  • 海翁:指海边的老人,象征孤独。
  • 清尊:清酒的杯子。

典故解析:

“陶令去官非为酒”提到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后回归自然,常以酒自娱,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作,明代诗人,其作品常反映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追求个体的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前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及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反思。

诗歌鉴赏:

《九日》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南国炎蒸初罢暑”开篇即以季节变化引入,展现出南方炎热的消退,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随后“楚江凄凛又惊秋”则转而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寒意,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季节感。

“轻霜未破千株菊”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菊花尚未被霜打,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美丽。接着“高浪间登百尺楼”则将视角提升,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似乎在高处俯瞰生活的波澜起伏,隐含着对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提到陶渊明和海翁,点明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辞官不为酒,反映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而海翁的孤独则更显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

最后的“莫愁短日催长夜”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鼓励自己和他人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生活,尽管白昼短暂,但心中仍可拥有美好的回忆和情感。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热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国炎蒸初罢暑:描绘了南国的夏季刚结束,炎热的天气逐渐消退。
  2. 楚江凄凛又惊秋:秋天的寒意在楚江上升起,令人感到一丝凄凉。
  3. 轻霜未破千株菊:薄霜尚未侵袭千株菊花,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4. 高浪间登百尺楼:在高楼上俯视波涛,展现出一种高远的视野与心境。
  5. 陶令去官非为酒:提到陶渊明辞职的原因,强调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6. 海翁无伴不忘鸥:海边的老人独自一人,依然惦记着海鸥,表现孤独感。
  7. 莫愁短日催长夜:劝慰自己不要为白昼的短暂而忧虑。
  8. 且赏清尊映黑头:邀请共同享受美酒,映照着白发,享受当下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霜”比喻初秋的特征。
  • 对仗:如“千株菊”和“百尺楼”,形成对称美。
  • 拟人:如“无伴不忘鸥”,赋予海翁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关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提倡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 南国:象征温暖与生命的开始。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高楼:象征超然的视角与思维。
  • 陶渊明:象征隐逸与追求自然的精神。
  • 海鸥:象征自由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国炎蒸初罢暑”中“炎蒸”指的是什么?

    • A. 炎热的天气
    • B. 秋天的寒意
    • C. 菊花盛开
  2. “陶令去官非为酒”中“陶令”指的是谁?

    • A. 陶渊明
    • B. 李白
    • C. 杜甫
  3. 诗中提到的“清尊”指的是什么?

    • A. 清酒的杯子
    • B. 清澈的水
    • C. 清新的空气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孙作的《九日》和陶渊明的《饮酒》:

  • 孙作的诗体现了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充满哲理;
  • 陶渊明的《饮酒》则更强调自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明清诗词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