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上亭壁》

时间: 2024-12-29 17:27:40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河上亭壁
作者: 寇准 〔宋代〕

岸阔樯稀波渺茫,
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河岸宽阔,船桅稀疏,波光粼粼的景象。我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心中思绪万千,感慨无尽。远处的树林稀疏,树影摇曳,一半的秋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岸阔:岸边宽广。
  • 樯稀:船桅稀疏,指水面上停靠的船只不多。
  • 波渺茫:水波渺小而模糊,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
  • 危槛:高高的栏杆。
  • 萧萧:形容树叶在风中摇曳的声音。
  • 疏林外:远处的树林稀疏。
  • 秋山:秋天的山,通常指秋天的景色。
  • 夕阳:傍晚的阳光,给景色增添了暖色调。

典故解析:
虽然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可以联想到古人常以秋天寄托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年-1023年),字公谨,号半山,北宋政治家、诗人。他以直言敢谏、政绩卓著著称于世,尤其在治理地方和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寇准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在某次出行中的所见所感,结合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书河上亭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诗的开头两句“岸阔樯稀波渺茫”通过对河岸辽阔、船只稀少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空旷、宁静的氛围。诗人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内心思绪万千,显得十分孤独而又悠长。接下来的“萧萧远树疏林外”,通过“萧萧”这一拟声词,生动地描绘出远处树林的宁静与孤寂,给人一种深秋时节的凉意。最后一句“一半秋山带夕阳”则将晚霞的温暖与秋山的冷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既有对外界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反映,体现了深厚的诗人情怀。诗中展现的孤独与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情感的表达,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岸阔樯稀波渺茫:描绘了河岸的宽广,船只稀少,水面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氛围。
  • 独凭危槛思何长:诗人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感慨内心的思绪绵长,表现出孤独感。
  • 萧萧远树疏林外:远处的树木摇曳,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与内心的思绪形成对照。
  • 一半秋山带夕阳:夕阳下的秋山,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忧伤,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萧萧”让树木似乎有了生命,传递出寂静、孤独的氛围。
  • 对仗:诗中“岸阔樯稀”和“萧萧远树”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秋山与夕阳的结合比作人生的短暂与美好,富有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生的起点或归宿。
  • :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幻。
  • :代表着隔绝与思考的空间。
  • :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孤独。
  • 夕阳:象征着余晖与人生的短暂。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岸阔樯稀波渺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热闹的港口
    B. 空旷的河岸
    C. 繁华的市镇
    D. 航行的船只

  2. 诗人独自倚靠在何处?
    A. 树下
    B. 高高的栏杆
    C. 船上
    D. 岸边

答案:1.B;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寇准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恬淡与宁静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