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寄宣州广教文鉴师》
时间: 2025-01-01 12:38: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寄宣州广教文鉴师
梅尧臣
秋池对门莲子枯,
野壁剥月蜗涎涂。
庭中两株石楠树,
上有山鸟相呼。
当时联巢接飞者,
一落梁宋一海隅。
扶桑日枝几千尺,
光彩不独生阳乌。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池塘边,门前的莲子已经枯萎;
野外的墙壁上,月色剥落,蜗牛的涎液涂抹其上。
庭院中有两株石楠树,
树上有山鸟在鸣啼呼唤。
当时它们相互交错翱翔,
一只落在了梁上,一只飞向了海角天涯。
扶桑的日头高高在上,几千尺之高,
它的光辉不仅为阳光下的乌鸦所独享。
注释
- 莲子:莲花的种子,象征秋天的凋零。
- 蜗涎:蜗牛的唾液,形容月光下的湿润。
- 石楠树:一种常绿灌木,常用于园林绿化。
- 联巢接飞:形容鸟儿在空中飞行的情景。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象征光明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遏云,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并且常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常常反映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写给广教文鉴师的一首寄赠诗,表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的秋景不仅有视觉的美感,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凄凉。开头两句描写了秋池和莲子的枯萎,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暗示着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庭院中石楠树上的鸟鸣,展现出一种生机与希望的对比。最后两句以扶桑的高耸日枝作结,似乎在强调光明与美好并不是独属于某一个生物或个体,而是普遍存在的,给人以启示。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巧妙,莲子、蜗涎、石楠树以及扶桑日等意象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日画卷,既有细腻的观察,又有深层的思考。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池对门莲子枯:秋天的池塘映入眼帘,门前的莲子已经枯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野壁剥月蜗涎涂:在野外的墙壁上,月光如蜗牛的涎液般剥落,描绘了秋夜的静谧。
- 庭中两株石楠树:庭院中有两棵常绿树,象征生命的延续。
- 上有山鸟相呼:树上山鸟在鸣啼,展现了生机的景象。
- 当时联巢接飞者:鸟儿在空中飞翔,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 一落梁宋一海隅:其中一只鸟落在屋梁上,另一只飞到了远方,表现了生命的流动。
- 扶桑日枝几千尺:扶桑树的高大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光彩不独生阳乌:光辉不只属于阳光下的乌鸦,暗示美好是普遍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蜗涎涂”将月光比作蜗牛的唾液,生动形象。
- 对仗:如“联巢接飞者,一落梁宋一海隅”,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 拟人:山鸟的鸣叫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存在的思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哲学。
意象分析
- 莲子: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石楠树:代表生命的坚韧与持续。
- 扶桑:象征光明与希望,暗示人类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池对门莲子枯”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繁茂 -
“联巢接飞者”中的“联巢”指的是什么?
A. 家庭
B. 鸟儿的巢穴
C. 自然的和谐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命的辉煌
B. 生命的无常与哲理思考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同样描绘秋天的凄美与思乡之情。
- 《山中杂诗》 by 王维:展现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哲思。
诗词对比
- 《登高》 by 杜甫:同样以秋天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更偏向于社会的忧伤。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同样有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但更集中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