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吴鸡鸣隔山,江月半在水。
啮啮出岸潮,霅霅入蒲苇。
解左纟右乍泛明镜,
接天知几里。
我家今不遥,正住句溪尾。
白话文翻译:
《早发》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出发时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诗的开头提到吴地的鸡鸣声从山那边传来,江上的月亮映照在水面上。潮水轻轻拍打着岸边,水草摇曳生姿。接着,诗人描绘了水面如明镜般的宁静,向天际延伸不知道多远。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家不远,就在句溪的尽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吴鸡:指吴地的鸡鸣声,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啮啮:形容潮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
- 霅霅:形容水流轻轻入草丛的样子。
- 纟:指水波,左边的“纟”是水的偏旁。
- 泛:浮动,漂浮。
- 明镜:比喻水面清澈如镜。
- 接天:形容水面与天相连的样子。
- 句溪:指诗人所居住的溪流,暗示亲近自然的生活。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江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物象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月亮常被认为是孤寂和美丽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白华,宋代诗人,因对古诗的推崇和对自然的描绘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著称。
创作背景: 《早发》写于诗人早晨出行时的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实描绘。宋代是一个重视文人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早晨的景象,将个人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早发》是一首清新自然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晨曦下江河湖泊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的开头“吴鸡鸣隔山”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活的气息,鸡鸣声传来,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早晨。接着“江月半在水”,则展示了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给人以宽广与沉静的感觉。诗中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啮啮”、“霅霅”,让景象更为生动,仿佛潮水轻轻拍打岸边,水草随风摇曳。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家就在不远处,这不仅表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也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幸福。诗中的意象清晰可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一刻的美好与惬意。梅尧臣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自然与心灵的共鸣得以体现,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鸡鸣隔山:鸡鸣声从远山传来,暗示清晨的开始。
- 江月半在水:江面上月亮的倒影,展现出水面和天空的交融。
- 啮啮出岸潮:潮水拍打岸边,给人一种柔和的音律感。
- 霅霅入蒲苇:水流轻柔地流入水草中,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解左纟右乍泛明镜:水面如镜,反射出周围的景象,展现清晨的宁静。
- 接天知几里:水面延伸到天际,给人一种无尽的辽阔感。
- 我家今不遥: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正住句溪尾:具体指出了居住的地点,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镜”比喻水面清澈。
- 拟人:如“啮啮”、“霅霅”使自然景物富有生命感。
- 对仗:诗中有着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清晨的开始,代表生活的气息。
- 江月:象征宁静与美好,展示自然的和谐美。
- 潮水:代表生命的流动,寓意时光的流逝。
- 水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早发》中的“吴鸡”指的是哪个地方的鸡鸣?
- A. 北方
- B. 吴地
- C. 南方
-
诗中“江月半在水”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月亮倒影在水面
- B. 江水上涨
- C. 夜晚的星星
-
诗中提到的“句溪”指的是:
- A. 一条河
- B. 诗人的家乡
- C. 一座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梅尧臣的《早发》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关注社会现实,梅尧臣则更倾向于描绘个人的闲适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梅尧臣诗文研究》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梅尧臣的诗歌以及宋代诗歌的背景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