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舍弟佶、班、韦二员外秋苔对之成咏》

时间: 2025-01-04 07:56:53

每看苔藓色,如向簿书闲。

幽思缠芳树,高情寄远山。

雨痕连地绿,日色出林斑。

却笑兴公赋,临危滑石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看苔藓色,如向簿书闲。
幽思缠芳树,高情寄远山。
雨痕连地绿,日色出林斑。
却笑兴公赋,临危滑石间。

白话文翻译:

每次看到苔藓的颜色,就像在看书时的悠闲。
幽幽的思绪缠绕着芳香的树木,高尚的情怀寄托于遥远的山峦。
雨水留下的痕迹使大地变得翠绿,阳光洒在树林中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想起兴公的诗作,就像在滑石的边缘临危而立。

注释:

  1. 苔藓色:指的是苔藓的绿色,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恬淡。
  2. 簿书闲:形容看书时的悠然自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3. 幽思:指深沉的思绪,往往与自然景色相结合。
  4. 兴公赋:指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里提及的“兴公”可能指陶渊明或其他有名的文人。
  5. 滑石间:指的是危险的地方,暗喻处于险境中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何,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诗歌见长,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午后,诗人与同舍弟弟佶、班、韦二员外一同游玩时创作的。诗中通过描绘苔藓、雨痕和日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思绪流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苔藓作为切入点,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引发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以“苔藓色”引入,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态,正如阅读簿书般的宁静。接下来的“幽思缠芳树”,则将诗人的思绪与自然相交融,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雨痕使得大地变得更加生机盎然,而阳光透过树林的斑驳影子则传达出一种光明与希望的感觉。最后两句提到“兴公赋”,则是对文化传承的回望,诗人对此不仅是敬仰,更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构成了一幅自然与心灵交融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每看苔藓色,如向簿书闲:描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与自然融为一体。
  2. 幽思缠芳树,高情寄远山: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理想的寄托。
  3. 雨痕连地绿,日色出林斑:描绘出秋天的生机与美丽,体现生命的轮回。
  4. 却笑兴公赋,临危滑石间:反映出诗人对文化的思考与自我位置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苔藓色”比喻一份闲适的心境。
  • 对仗:如“幽思缠芳树,高情寄远山”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高尚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与文化的思考,表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寄情于自然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苔藓:象征自然的静谧与生命的顽强。
  2. 芳树:代表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3. 远山:象征理想与精神寄托。
  4. 雨痕:暗喻生命中的经历与洗礼。
  5. 日色:象征光明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绘
    • B. 生活的哲学思考
    • C. 对文化的传承
  2. “幽思缠芳树”中的“幽思”指的是什么?

    • A. 深沉的思考
    • B. 快乐的心情
    • C. 对未来的憧憬
  3. “兴公赋”指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包何的诗相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对自然的向往与理想的追求,但更多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而包何则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