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晓望,寄崔补阙(一作司空曙诗)》
时间: 2025-01-19 14:47:41意思解释
长安晓望,寄崔补阙
作者:包何〔唐代〕
原文展示:
迢递山河拥帝京,
参差宫殿接云平。
风吹晓漏经长乐,
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
日高车马隔尘行。
自怜久滞诸生列,
未得金闺籍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晨景,诗人遥望着连绵的山河环抱着帝都,宫殿错落有致地与天空相接。晨风吹动着长乐宫的晨钟暮鼓,柳树的嫩条在阳光下轻轻摇曳,带着晴朗的烟雾从禁城中飘出。清晨的乐声在道路上响起,阳光高照,车马行走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诗人自怜身处于这长安的繁华,却依然未能在官场中有所作为,名声不显,未能获得金榜题名的荣耀。
注释:
- 迢递:遥远,形容山河的绵延。
- 拥:环绕,包围。
- 帝京:指长安,古代的都城。
- 参差:高低不平,形容宫殿错落有致。
- 晓漏:早晨的钟声。
- 长乐:长乐宫,唐代的一个重要宫殿。
- 柳带:柳树的枝条,形容柳树的柔软。
- 晴烟:阳光照耀下的烟雾。
- 天净:天空清澈,形容天气晴朗。
- 笙歌:指乐声,笙是一种乐器。
- 金闺:指荣华富贵的家宅,暗指出人头地的机会。
- 籍姓名:指考取功名,取得一席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何,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名利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书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富强,文化繁荣,许多文人都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诗人写此诗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时表达了自己在长安这一繁华之地,因未能考取功名而感到的无奈和失落。
诗歌鉴赏:
《长安晓望,寄崔补阙》通过描绘长安的美丽晨景,反映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与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开篇以“迢递山河拥帝京”描绘了长安的壮丽与宏伟,展现了自然与城市的和谐,给人以宏伟的视觉感受。接着,诗人通过“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描摹了晨曦中的寂静与宁谧,营造出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而后,诗人又以“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展现了长安街道上的繁华与热闹,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最后两句自我怜悯,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荣耀的渴望。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清丽的景色中,蕴藏了深厚的人生哲学与沉重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迢递山河拥帝京:遥远的山河环绕着帝都长安,展现出长安的壮丽。
- 参差宫殿接云平:宫殿错落有致地与云相接,形象地描绘了长安的建筑风貌。
- 风吹晓漏经长乐:清晨的风吹动长乐宫的钟声,传递出清晨的宁静与肃穆。
- 柳带晴烟出禁城:柳树的枝条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 天净笙歌临路发:晴朗的天空下,乐声在路边响起,描绘出长安的繁华景象。
- 日高车马隔尘行:阳光高照,车马在尘土中穿行,体现出长安的日常繁忙。
- 自怜久滞诸生列:诗人自怜停留在此,未能如愿以偿。
- 未得金闺籍姓名:未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感到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河拥帝京”,比喻长安的壮丽。
- 对仗:如“风吹晓漏”和“柳带晴烟”,两者在结构上相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天净笙歌”在描绘美好景象的同时,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繁华的长安与诗人自身的失落感展开,反映了对名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山河:象征着国家的富饶与壮丽。
- 宫殿: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柳:代表着柔美与生命的活力。
- 笙歌:象征着文化的繁荣与生活的乐趣。
- 金闺:象征着荣耀与成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迢递山河拥帝京”中的“拥”字意思是? A. 拥抱
B. 包围
C. 拥有 -
“天净笙歌临路发”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寂静的夜晚
B. 繁华的长安
C. 荒凉的乡村 -
诗人对自己未能金榜题名的情感是? A. 自豪
B. 失落
C. 开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 包何《长安晓望,寄崔补阙》与王之涣《登鹳雀楼》均描绘了自然景观,并融入个人情感,但包何更加强调个人的失落与无奈,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