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
作者:包何 〔唐代〕
闻说到扬州,吹箫忆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白话文翻译:
听说来到了扬州,吹着箫想起了往日的游玩。
来的人多却不见,莫非是迷上了那高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扬州:古代一个繁华的城市,文化气息浓厚,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 吹箫:用箫演奏,表示对往日游玩的怀念。
- 旧游:指与友人一起游玩的美好回忆。
- 上迷楼:指迷上了楼阁,形容人们流连忘返,未能见到朋友。
典故解析:
- 扬州:历史上是文人聚集的地方,李方直是一个重要的文人,诗人因未能与他相遇而感到失落。
- 迷楼: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何,唐代诗人,活跃于盛唐时期。以清丽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著称,喜欢表达对友谊和自然的感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作者与友人约定在扬州相聚,但未能如愿见面的情况下写成。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友情与对过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失落感。开头的“闻说到扬州”,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扬州的向往,紧接着的“吹箫忆旧游”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暗示着与友人在此地的美好回忆。诗人用“人来多不见”来表达对李方直的思念,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无奈的情绪。最后一句“莫是上迷楼”,则以一种轻松的语气掩饰了失落,既有可能性的推测,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或许人们都沉迷于繁华的高楼中,忘却了相聚的初衷。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情感,运用自然意象与人情交织,展现出唐代文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与情感深度。包何通过对扬州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友情的珍重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说到扬州:听说有人来到了扬州,设置了场景,引入主题。
- 吹箫忆旧游:通过“吹箫”这一动作,表达了对旧时光的怀念,箫声引发的情感共鸣。
- 人来多不见:即便有人到来,还是找不到心中所念的人,感受到孤独。
- 莫是上迷楼:用“迷楼”表达现代人对繁华的追求,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闻说”和“吹箫”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人们“迷楼”,赋予了无形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展现了人性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失落感,反映了人们在繁华中可能迷失自我,忽视了真正重要的情感。通过对扬州的描绘,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时光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扬州:繁华与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友情的聚集地。
- 箫:音乐的象征,代表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迷楼:象征着人们对物质与繁华的迷恋,反映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疏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城市是哪一个?
a) 洛阳
b) 扬州
c) 长安 -
诗人对李方直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恨铁不成钢 -
“人来多不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答案:
- b) 扬州
- b) 深切思念
-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酒与月的意象反映孤独与欢聚的矛盾。
诗词对比:
- 包何《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与王维《送别》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但王维更强调离别的痛苦,而包何则通过轻松的语气反映思念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