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闰重午》

时间: 2025-01-04 08:58:42

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

漫衍鱼龙正奇绝。

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谁更投诗吊忠烈。

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祗付与、金瓯残缺。

恨闰月、经年恰迟来,算带得骄阳,恼人情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闰重午
作者: 陈家庆 〔清代〕

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
漫衍鱼龙正奇绝。
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
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
谁更投诗吊忠烈。
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
祗付与金瓯残缺。
恨闰月经年恰迟来,
算带得骄阳,恼人情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佳节的场景,回忆着往年欢庆的情景。画船上吹奏着箫和鼓,令人想起过去的节日。然而如今却只能在梦中向往家乡的水面,潇湘河的水声让人感到凄凉。门前悬挂着艾草和虎头,彩线与香菰装饰着节日的气氛,但又有谁会在此时吟诗来悼念忠烈呢?千古以来最令人伤心的,莫过于这份深厚的情感只能寄托在残缺的金瓯上。更令人痛心的是,闰月的到来总是那么迟,仿佛带来了刺眼的骄阳,让人倍感烦躁。

注释

  • 画船:指装饰精美的船只,通常用于节庆游玩。
  • 箫鼓:古代乐器,象征着节日的音乐氛围。
  • 潇湘:楚地的河流,具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
  • 艾虎:指用艾草做的虎形物,挂在门上以驱邪避灾。
  • 忠烈:指忠诚而勇敢的人,常用于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 金瓯:比喻圆满的事物,常用来形容团圆和美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家庆,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记载,主要以诗词创作为主,风格多为抒情,擅长描绘节日和乡愁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闰重午,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节对家乡和往昔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社会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与悼念。通过对节日的描绘,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闰重午》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交织,表现了浓厚的乡愁和对节日的渴望。开头以“画船箫鼓”引入,瞬间勾勒出一幅节日热闹的场景。而随着转折的出现,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渴望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诗中“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将水声与情感结合,水流的呜咽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尽的孤独与思念。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及“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不仅描绘了节日的装饰,更是在提醒人们对历史和忠烈的铭记。在“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中,诗人感叹情感的深厚却只能寄托在“金瓯残缺”之上,增添了几分悲凉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力感,情感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描绘节日的热闹场景,设置了诗的基调。
  2. “漫衍鱼龙正奇绝。”:鱼龙舞表演的美妙,象征着欢庆。
  3. “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转入对家乡的思念,水流声带来情感的共鸣。
  4.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谁更投诗吊忠烈。”:对节日习俗的描写,同时引入对忠烈的追思。
  5. “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祗付与金瓯残缺。”:强调情感的深厚,却因现实之缺失而感到无奈。
  6. “恨闰月经年恰迟来,算带得骄阳,恼人情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失望与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声比作情感的呜咽,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水流被赋予情感,使得景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节日的描绘与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且富有层次。

意象分析

  • 画船:象征节日的欢庆与热闹。
  • 潇湘:代表家乡的乡愁与思念。
  • 艾虎:传统习俗,寓意避邪与吉祥。
  • 金瓯:象征团圆与美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箫鼓
    C. 古琴

  2. 诗人对家乡的水流有什么感受?
    A. 轻快
    B. 悲伤
    C. 平静

  3. “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描绘节日的热闹气氛以及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洞仙歌·闰重午》与《静夜思》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前者更注重节日的氛围,后者则偏向于个人的孤独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展现出中国古代诗词中对乡愁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