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时间: 2025-01-02 21:43: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作者:蔡伸 〔宋代〕
当年豪放,况朋侪俱是,一时英杰。
逸气凌云,佳丽地独占春花秋月。
冶叶倡条,寻芳选胜,是处曾攀折。
昔游如梦,镜中空叹华发。
邂逅萍梗相逢,十年往事,忍尊前重说。
茂绿成阴春又晚,谁解丁香千结。
宝瑟弹愁,玉壶敲怨,触目堪愁绝。
酒阑人静,为君肠断时节。
白话文翻译
当年我们豪情万丈,朋友们同样杰出,都是一时之英豪。
气魄如云,佳丽之地独占了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月。
在美丽的春天,我曾在这里采花赏景,随处都是我曾经的足迹。
曾经的游玩如梦一般,现在在镜子前不禁叹息白发苍苍。
偶然的相遇,十年的往事,令人难以再提起。
茂密的绿荫下,春天已然晚去,谁懂得这丁香的千般情结。
弹奏宝瑟时心中满是愁苦,敲击玉壶时满是怨恨,触目所见令人心痛不已。
酒席已尽,四周静谧,为了你,我的心在这个时节断肠。
注释
- 豪放:豪情奔放,这里指年轻时的气概。
- 朋侪:朋友、同伴。
- 逸气:高逸的气度。
- 冶叶倡条:指春天的美丽景色,冶叶即美丽的花叶,倡条指柔美的柳条。
- 寻芳选胜:寻求花香、选择美景。
- 昔游如梦:过去的游玩如同梦境一般。
- 邂逅萍梗:偶然相遇,萍梗指浮萍,象征无常的缘分。
- 丁香千结:丁香花象征愁苦和爱情,千结指复杂的情感。
- 宝瑟:古代乐器,象征愁苦的音乐。
- 玉壶:指玉制的酒壶,象征宴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宋代诗人,字子长,号云峰,主要活跃于南宋时期。其作品多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见长,常常描绘自然的美景和人间的情感。蔡伸的诗歌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展现出浓厚的豪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念奴娇》创作于蔡伸年少时的游历与相聚,回忆起昔日与友人间的豪情与欢笑,经历时间的洗礼后,感慨万千。作品反映了他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过往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无望。
诗歌鉴赏
《念奴娇》通过对往昔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的向往与人生的感慨。开头部分,诗人把自己和朋友们比作一时的英杰,气度非凡,年轻时的豪放不羁显露无遗。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过往的怀念。在“昔游如梦”一句中,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白发苍苍,恍如梦境,令人唏嘘不已。
邂逅与重逢的描写,带出十年的时光,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愈发显露。在“茂绿成阴春又晚”中,春天的美好已然逝去,带来一种失落的感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酒阑人静的时刻,诗人对挚友的思念愈加浓烈,情感将整首诗推向高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豪放,况朋侪俱是,一时英杰。
诗人回忆往年与朋友们的豪情,称他们都是一时的英杰,表现出年轻时的自信与气概。 -
逸气凌云,佳丽地独占春花秋月。
诗人形容当时的气度如云般高远,赞美那时的景色美丽,春花秋月的独特让人陶醉。 -
冶叶倡条,寻芳选胜,是处曾攀折。
诗人回忆自己曾在春日里采花赏景,表现出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
昔游如梦,镜中空叹华发。
过去的游历如同梦境一般,现今却在镜子前感叹自己已白发苍苍,感慨时光的流逝。 -
邂逅萍梗相逢,十年往事,忍尊前重说。
表达了与朋友偶然相遇的喜悦,却又因十年的往事感到难以启齿,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
茂绿成阴春又晚,谁解丁香千结。
春天末期的绿荫下,感叹情感的复杂,丁香花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愁苦与缠绵。 -
宝瑟弹愁,玉壶敲怨,触目堪愁绝。
通过音乐和酒壶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愁苦与怨恨,令人心痛。 -
酒阑人静,为君肠断时节。
酒席已尽,周围静谧,诗人因思念朋友而感到心痛,时节的流逝更增添了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境,表达对时光的无奈感。
- 拟人:让春天、丁香等意象具有人性,深化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中使用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青春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惜。诗人在酒阑人静的时刻,感受到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情感深沉且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花秋月:象征美好时光与青春的短暂。
- 丁香:代表复杂的情感,寓意愁苦与相思。
- 宝瑟与玉壶:象征音乐的愁苦与酒的孤独,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冶叶倡条”主要指的是?
A. 美丽的春天
B. 朋友的豪放
C. 过去的游玩
D. 酒席的欢聚 -
填空题:诗中“昔游如梦”表达了对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是愉快的。 (对/错)
答案
- A
- 过去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诗词对比
蔡伸的《念奴娇》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的主题,但蔡伸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思念与青春的怀念,而苏轼则融合了对国家兴亡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蔡伸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