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等巌 周朴 〔唐代〕 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 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白话文翻译:
在藤影斑驳的上方建造,高僧们常常像是来自天台。 不知名的树木在屋檐前生长,曾经有道人从岩下前来问道。
注释:
- 建造上方:指在较高的地方建造。
- 藤影:藤蔓的影子。
- 高僧:指修行高深的僧人。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圣地之一。
- 不知名树:未知名称的树木。
- 檐前长:在屋檐前生长。
- 问道人:寻求佛理的道人。
- 岩下来:从岩石下方的路径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佛教文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佛教修行场所,通过自然景物和高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修行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静的佛教修行环境。首句“建造上方藤影里”,通过“上方”和“藤影”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高远而幽静的氛围。次句“高僧往往似天台”,用“高僧”和“天台”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对高僧修行境界的向往。后两句“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通过“不知名树”和“问道人”两个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佛教文化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建造上方藤影里”:诗人描绘了一个在藤影斑驳的高处建造的场所,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高远的氛围。
- “高僧往往似天台”:通过“高僧”和“天台”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对高僧修行境界的向往。
- “不知名树檐前长”:诗人用“不知名树”来描绘自然景物,增加了诗的自然气息。
- “曾问道人岩下来”:通过“问道人”和“岩下来”两个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修行生活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意象:诗中使用了“藤影”、“高僧”、“天台”、“不知名树”、“问道人”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 比喻:“高僧往往似天台”中的“似”字,是一种比喻,将高僧的修行境界比作天台山,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修行生活的赞美。通过描绘幽静的自然环境和修行高僧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藤影:象征幽静和高远。
- 高僧:象征修行和智慧。
- 天台:象征佛教圣地和修行境界。
- 不知名树:象征自然和生命力。
- 问道人:象征寻求真理和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天台”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圣地 B. 普通山峰 C. 城市名称 D. 河流名称
-
诗中的“问道人”是指什么? A. 寻求佛理的道人 B. 普通的行人 C. 官员 D. 商人
-
诗中的“不知名树”象征什么? A. 自然和生命力 B. 知名树木 C. 无生命的物体 D. 人工建筑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和修行生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周朴的《无等巌》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和修行生活,但周朴的诗更注重对佛教文化的表达,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周朴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周朴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