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沈痾诗》

时间: 2025-01-04 13:20:14

风将夜共静,空与月俱明。

烛滴龙犹伏,垆开凤欲惊。

叶飞林失影,冰合涧无声。

太息兴床念,宁敢离衣行。

唯畏残藤尽,不闻桴鼓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将夜共静,空与月俱明。
烛滴龙犹伏,垆开凤欲惊。
叶飞林失影,冰合涧无声。
太息兴床念,宁敢离衣行。
唯畏残藤尽,不闻桴鼓鸣。

白话文翻译:

夜色静谧,微风轻拂,空中与明亮的月亮交相辉映。蜡烛的烛泪滴落,龙形的蜡烛依旧安静地卧着,酒坛打开,凤鸟似乎要惊起。树叶随风飞舞,树林中的影子消失了,冰封的山涧也没有了声音。我在床上叹息,心中惦念,不敢轻易离开衣被走动。唯恐残留的藤蔓尽断,听不到鼓声的传来。

注释:

  • 风将夜共静:夜晚在微风中显得格外宁静。
  • 空与月俱明:明亮的天空和月亮相映成趣。
  • 烛滴龙犹伏:蜡烛滴蜡,形如龙,仍然静卧。
  • 垆开凤欲惊:酒坛打开,仿佛惊动了凤鸟。
  • 叶飞林失影:树叶在风中飞舞,树林的影子消失了。
  • 冰合涧无声:冰封的山涧无声无息。
  • 太息兴床念:在床上叹息,思虑纷纷。
  • 宁敢离衣行:不敢轻易离开衣被。
  • 唯畏残藤尽:唯恐残留的藤蔓断裂。
  • 不闻桴鼓鸣:听不到鼓声的响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超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岁末时分,表现了作者在疾病缠绵之际对生命的感怀与思索,结合了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脆弱的认识。

诗歌鉴赏:

《岁晚沈痾诗》通过描绘冬夜的寂静与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面对生命无常的沉重思考。诗的开头以“风将夜共静,空与月俱明”引入,表现了夜的宁静与明亮,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下来的“烛滴龙犹伏,垆开凤欲惊”则通过蜡烛的滴蜡与酒坛的打开,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让诗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

“叶飞林失影,冰合涧无声”两句,进一步突显了自然的沉寂,诗人在此刻感受到孤独与无助。最后几句“太息兴床念,宁敢离衣行”表达了诗人因病在床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一句“唯畏残藤尽,不闻桴鼓鸣”则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喧嚣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与生命脆弱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渗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将夜共静:夜色因风的轻拂而显得格外宁静。
  2. 空与月俱明:夜空与明月交相辉映,显得清澈明亮。
  3. 烛滴龙犹伏:蜡烛的烛泪滴落,如同龙形一般,依旧安静地躺着。
  4. 垆开凤欲惊:酒坛打开,似乎惊动了潜伏的凤鸟。
  5. 叶飞林失影:树叶随风飞舞,树林中的影子也随之消失。
  6. 冰合涧无声:冰封的山涧变得寂静无声。
  7. 太息兴床念:在床上叹息,心中思念重重。
  8. 宁敢离衣行:不敢轻易离开衣被,生怕遭遇寒冷。
  9. 唯畏残藤尽:唯恐残余的藤蔓断绝。
  10. 不闻桴鼓鸣:听不到鼓声的响起,象征着生活的沉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烛滴龙犹伏”将蜡烛滴落比作龙,赋予物品以生命。
  • 拟人:如“凤欲惊”,将凤鸟拟人化,表现出惊动的状态。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及对生命的珍视。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变化与生命力。
  • :象征着清明与宁静,也暗示孤独。
  • 烛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叶飞、冰合: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空与月俱明”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生命的无常
    B. 自然的美丽
    C. 诗人的孤独

  2. “唯畏残藤尽”中的“藤”指代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自然的景象
    C. 病痛的象征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朱超的《岁晚沈痾诗》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朱超更多地表露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名篇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