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同心芙蓉诗》
时间: 2025-01-19 19:04: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同心芙蓉诗
作者: 朱超 〔南北朝〕
青山丽朝景,
玄峰朗夜光。
未及清池上,
红蕖并出房。
日分双蒂影,
风合两花香。
鱼惊畏莲折,
龟上碍荷长。
云雨留轻润,
草木隐嘉祥。
徒歌涉江曲,
谁见缉为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青山的美丽景色和夜晚玄峰的光辉。未到清池之上,红色的荷花已然开放。阳光照耀下,双花的影子映在水面,风中夹杂着两朵花的幽香。鱼儿因荷叶折断而惊慌,乌龟因荷花的生长而受到阻碍。云雨留下轻轻的滋润,草木隐约中透出吉祥的象征。诗人徒然歌唱那涉江的曲子,谁能看到我亲手缝制的衣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丽:美丽。
- 晨景:早晨的景色。
- 未及:还没有到达。
- 红蕖:红色的荷花。
- 双蒂:双朵花的花茎。
- 合:交融、结合。
- 鱼惊:鱼儿因惊吓而逃避。
- 碍:妨碍、阻碍。
- 轻润:轻柔而滋润。
- 嘉祥:吉祥的征兆。
- 徒歌:徒然地唱歌。
- 缉:缝制、制作。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意象如荷花、青山等,均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隐喻着和谐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超,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优美的描绘见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同心芙蓉诗》是在一个描绘自然与情感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情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篇的“青山丽朝景,玄峰朗夜光”便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早晨与夜晚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未及清池上,红蕖并出房”的描写,引出了红色荷花盛开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活力。两句“日分双蒂影,风合两花香”则以细腻的感官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展现了自然间的互动与和谐。
后面的“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则引入了生物的反应,表现出自然界的灵动与趣味。最后几句“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则引发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丽朝景:描绘早晨青山的美丽景色。
- 玄峰朗夜光:夜晚的玄峰明亮而清晰。
- 未及清池上:尚未到达清池之上,暗示诗人与自然的距离。
- 红蕖并出房:红色的荷花在池中齐齐开放。
- 日分双蒂影:阳光洒下,双花的影子分开。
- 风合两花香:微风中弥漫着两朵花的香气。
- 鱼惊畏莲折:鱼儿因荷叶的折断而受到惊吓。
- 龟上碍荷长:乌龟因荷花的生长而受到阻碍。
- 云雨留轻润:云雨带来轻柔的滋润。
- 草木隐嘉祥:草木中透出吉祥的象征。
- 徒歌涉江曲:无意中唱着涉江的曲子。
- 谁见缉为裳:谁能看到我亲手缝制的衣裳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花比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 拟人:鱼儿的反应与荷花的生长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命活力的歌颂,以及对人文情感的思考,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坚固与宁静。
- 红蕖:象征生命与热情。
- 双蒂:象征对称与和谐。
- 鱼与龟:象征自然界的生动与趣味。
- 云雨:象征滋润与生机。
- 草木:象征生命的繁荣与吉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蕖”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荷花
- B. 红色的梅花
- C. 红色的枫叶
-
“鱼惊畏莲折”中的“惊”是指什么?
- A. 高兴
- B. 惊吓
- C. 怀念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人文的思考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 王维的《送别》:表达对朋友的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朱超 vs. 王维:两位诗人均以自然为题材,但朱超更侧重于细腻的描绘,而王维则更注重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这些书籍能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技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