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泊巴陵诗
作者: 朱超 〔南北朝〕
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
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
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
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白话文翻译:
在月夜中,三江水面静谧无声,周围的云雾也逐渐散去。
河道因淤泥而无法通行,寒冷的水面使得船只显得格外狼狈。
微风吹来,长草被折断,轻冰阻断了细流。
古老的村庄里空荡荡地矗立着树木,荒凉的哨所久无楼阁。
注释:
- 三江:指三个江河,可能是指长江、洞庭湖及其支流,表现了水域的辽阔。
- 淤泥:因水流减缓而沉积的泥土,导致航行不便。
- 寒浦:寒冷的水域。
- 劣容舟:形容船只因环境恶劣而显得不堪一击。
- 回风:指逆风。
- 折长草:微风吹拂,导致长草被折断。
- 轻冰:薄薄的冰层,象征着寒冷和不便。
- 古村:老旧的村落,暗示着荒凉和无人居住的情景。
- 荒戍:荒废的哨所,表明军防和人烟的稀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超,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不详,现存诗作稀少。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绘山水和人文景观,常表达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夜泊巴陵诗》作于诗人夜宿巴陵之际,正值月夜,反映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巴陵位于今湖南岳阳一带,是长江的重要水域,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
诗歌鉴赏:
《夜泊巴陵诗》以月夜的宁静和周围环境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渗透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气息。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的夜晚独自面对自然的复杂情感。开篇的“月夜三江静”便让人感受到水面的宁静,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环境的恶劣逐渐显露出来,“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让人感受到诗人面临的困境,舟船在寒冷的水面上显得无所适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
接下来的“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中的微妙变化,轻风与冰面相互作用,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共处。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刻画,更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两句“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古老的村庄和荒凉的哨所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整体来看,诗歌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夜三江静:描绘了月光洒在江面的宁静场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云雾四边收:周围的云雾渐渐消散,象征夜晚的宁静逐渐来临。
- 淤泥不通挽:因淤泥而造成的航行障碍,表现出环境的恶劣。
- 寒浦劣容舟:寒冷的水域让船只显得狼狈不堪。
- 回风折长草:逆风吹来,折断了长草,表现出微风的影响。
- 轻冰断细流:薄冰阻断了细小的水流,暗示着寒冷的侵袭。
- 古村空列树:古老的村庄中只有空旷的树木,展现出荒凉的感觉。
- 荒戍久无楼:荒废的哨所久无人烟,进一步强调了孤寂与荒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如“寒浦劣容舟”暗喻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
- 拟人:如“回风折长草”,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诗歌的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江河与周围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过往人事的感慨。诗中的宁静与荒凉交织,呈现出一种对历史与生命的哲思,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夜:象征宁静、孤独与思考。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 淤泥:象征困境与无奈。
- 古村:象征历史的遗存与人事的变迁。
- 寒浦:象征冷酷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浦”最能表达哪种情感? a) 温暖 b) 孤独 c) 欢乐
-
“回风折长草”中的“回风”指的是什么? a) 顺风 b) 逆风 c) 平风
-
诗中提到的“古村”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繁华 b) 荒凉 c) 喧闹
答案:
- b) 孤独
- b) 逆风
- b) 荒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
- 李白《夜泊牛斗星》:表达孤独感与自然的融合。
诗词对比:
- 朱超《夜泊巴陵诗》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两者均描绘夜晚景象,但朱超更侧重于环境的荒凉与孤独,而王昌龄则更多表达离别的情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郁,后者则充满了离愁别绪。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精选》
- 《南北朝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