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太守十州诗·松岛》

时间: 2025-01-04 07:50:27

影参岸柏童童绿,叶蔽汀兰澹澹香。

斤斧不来人迹远,养成千尺势堂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影参岸柏童童绿,叶蔽汀兰澹澹香。
斤斧不来人迹远,养成千尺势堂堂。

白话文翻译

岸边的松影参差,松树的绿色显得生机盎然;
树叶遮蔽了岸边的兰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斧头和锯子不曾来到,这里的人迹十分稀少,
形成了千尺高大的松树,气势恢宏。

注释

  1. :影子,指松树的影子。
  2. 参岸:指松树参差不齐的生长在岸边。
  3. :指松树或柏树,这里指松树。
  4. 童童绿:形容松树的绿色生机勃勃。
  5. 汀兰:汀,指水边;兰,指兰花;汀兰合在一起指水边的兰花。
  6. 澹澹香:清淡的香味。
  7. 斤斧:指斧头,代指砍伐工具。
  8. 人迹远:人迹罕至,形容这里人少。
  9. 养成:生长成。
  10. 堂堂:气势宏伟,形容松树高大挺拔。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珍视。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瓘,宋代诗人,文学造诣较高,擅长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常表现对山水的赞美,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松岛的自然环境中,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迹罕至的宁静环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和兰花的景象,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开头两句用“影参岸柏童童绿”描绘了岸边松树的影子,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仿佛可以看到绿意盎然的松林;而“叶蔽汀兰澹澹香”则引入了香气,增加了感官体验,使人不仅能“看”到景象,还能“闻”到自然之美。后两句“斤斧不来人迹远,养成千尺势堂堂”中,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松树的高大挺拔与人迹罕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自然的原始之美和宁静。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影参岸柏童童绿:松树影子在岸边参差,生机盎然的绿色引人注目。
  2. 叶蔽汀兰澹澹香:树叶遮挡了岸边的兰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3. 斤斧不来人迹远:斧头未曾到来,这里的人迹稀少,表明自然未被破坏。
  4. 养成千尺势堂堂:松树高大挺拔,气势恢宏,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松影、兰香比喻自然的美。
  • 拟人:松树的影子和气势仿佛在与人对话,传达出自然的生动。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生长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松树:象征坚韧与不屈,代表自然的生命力。
  2. 兰花:象征高洁与优雅,代表自然的美丽。
  3. 斧头:象征人类活动,暗示对自然的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影参岸柏”中的“参”字意指什么? A. 参差不齐
    B. 参天
    C. 参拜
    D. 深参

  2. 诗中描绘的香气来自于什么植物? A. 竹子
    B. 兰花
    C. 松树
    D. 菊花

答案

  1. A. 参差不齐
  2. B. 兰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对比,二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陈瓘的诗则更突出生机与活力。王维通过秋天的景象传达孤独感,而陈瓘则通过松岛的生长状态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