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
时间: 2025-01-04 08:0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流去朝宗,昼夜兹不舍。
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
圣达有由然,孰是无心者。
一郡苟能化,百城岂云寡。
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
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
闲宇常自闭,沉心何用写。
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
愿言采芳泽,终朝不盈把。
白话文翻译:
江水奔流不停,日夜向东流去。
孔子在河边,子贡则在阙下。
圣人达到这个境界,谁又是无心之人呢?
如果一个郡都能实现教化,难道百城就会少吗?
爱好礼仪者又有谁是无情的?我对主君的情感如同对马的依恋。
感慨当初的时光无法承载,努力向上飞翔也没有依靠。
空闲的宇宙常常被我关闭,沉静的心何必再写下去?
我整理衣服走向庭院,登上城墙眺望旷野。
白色的水流汩汩而生,清风带来悠然洒脱。
我希望能采集芳香的露水,整天都无法满把。
注释:
- 江流去朝宗:江水流向朝廷的方向,代表着朝廷的权威与中心。
- 仲尼:指孔子,代表儒家思想的核心。
- 子牟:孔子的弟子子贡,此处意指贤者之徒。
- 一郡苟能化:如果一个郡都能教化民众。
- 爱礼:对礼仪的热爱。
- 闲宇常自闭:空闲的空间总是自己关闭,意味着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封闭。
-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描绘自然美景,白色水流悠长,清风送来洒脱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阮山,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在仕途上历任多个官职,尤其以其清正廉洁而闻名。张九龄的诗风典雅,常表达对时政的关切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九龄担任郡守期间,心中积累了对治理之道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赋诗以抒发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政治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用江水、孔子等意象构建出一幅生动的图景,诗中流露出对教化的渴望与对自然的热爱。“江流去朝宗”开篇即将读者引入一种流动的状态,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无尽之流。而“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则让人联想到孔子的教诲与追随者的忠诚,寓意着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重视。
张九龄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对治理的理想追求,他认为若一个地方能够实现教化,整个社会必将昌盛。因此,诗中提到的“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则表达了对礼仪和忠诚的思考,暗示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后的几句描绘了自然的美景,白水与清风的意象,呈现了一种闲适而洒脱的心境,似乎是在表达张九龄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与折中。他希望能在这份理想中找到一种平衡,尽管现实可能无法尽如人意。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张九龄的文人风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流去朝宗:暗示着朝廷的权威与流动不息的时间。
- 昼夜兹不舍:强调时间的持续与不变。
- 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指孔子及其弟子,强调文化传承。
- 圣达有由然,孰是无心者:探讨圣人之道与人心的关系。
- 一郡苟能化,百城岂云寡:教化的重要性,若一郡能影响,百城自然繁荣。
- 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表达对礼仪及主君的忠诚与情感。
- 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渴望。
- 闲宇常自闭,沉心何用写:内心的孤独与对表达的无奈。
- 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走向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
-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自然的美景与内心的洒脱。
- 愿言采芳泽,终朝不盈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又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传达深层的情感。
- 排比:通过多个短句的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与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与文化中的定位,表达了对教化的渴望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整体情感基调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展现了张九龄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延续。
- 仲尼:代表儒家文化的核心,强调道德与教化的重要性。
- 白水:象征纯净与悠远,传达一种宁静心态。
- 清风:寓意自由与洒脱,反映作者向往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仲尼”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荀子 -
诗中提到“爱礼”的意义是什么? A. 对礼仪的热爱
B. 对主君的忠诚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朋友的感情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喜悦
C.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D. 失落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将张九龄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向往,但张九龄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教化,而杜甫则多了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