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烛龙斋祭》
时间: 2025-01-01 14:5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
孰云阴骘,惟圣克彰。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白话文翻译:
上天降临,光辉照耀。
谁说阴暗的事情呢?唯有圣人才能显现。
在炎热的六月,四周的阳光令人不安。
我将勤奋的心意,告知祭坛。
我的真诚满溢,众神灵都被激励。
朝霞蔚然,及时的雨水降临。
雨水滋润了我的田地,年年都有丰收。
烛龙闪耀,明宗来报祭祀。
愿以此来帮助他,天人和帝子同在。
听闻诗歌有教诲,国家风气由此开始。
注释:
- 上帝:指天帝或最高神明。
- 阴骘:阴暗的事情或不善的行为。
- 克彰:能够显现、显赫。
- 徂暑:指进入炎热的夏季。
- 坛场:祭祀的场所。
- 精意:真诚的心意。
- 群灵:众多的神灵。
- 烛龙:传说中的神龙,象征光明和神圣。
- 明宗:指明亮的宗庙,表示对祖先的祭祀。
典故解析:
- 烛龙:古代神话中,烛龙是一种能够发光的龙,常被用来象征光明与神圣的力量。
- 国风: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现了国家的风俗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和卓越的才华而闻名。他曾任宰相,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民生改善。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唐代宗教祭祀活动中创作的,表达了对上天的崇敬以及对农业丰收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灵的信仰和对自然的尊重。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烛龙斋祭》是一首充满宗教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表现了唐代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诗的开头以“上帝临下”引入,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紧接着提到“阴骘”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然后,诗人将视线转向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六月徂暑”,描绘了炎热的夏季,反映了对农作物生长的关注。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强调了自己对祭祀的认真态度和对神明的期待,体现了他希望通过祭祀来获得神灵的保佑和自然的馈赠。最后,诗的结尾呼应了诗的主题,强调了诗歌的教诲作用,展现了张九龄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与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描绘上帝降临,光明照耀的场景,象征着神圣与希望。
- “孰云阴骘,惟圣克彰”:质疑那些消极的言论,强调唯有圣人能显现真理。
-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描绘夏季的炎热,使人感到焦虑。
-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表达自己对祭祀的认真态度。
-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展现真诚的心意感染了众神灵。
-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描述了美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表达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
-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烛龙作为神圣的象征,强调祭祀的重要性。
-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祈求神灵的保佑,人与神共同参与。
-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强调诗歌的教诲作用,反映国家风气的形成。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精意允溢,群灵鼓舞”,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神灵与自然现象进行比喻,增强了诗的意象丰富性。
-
主题思想:强调对神灵的尊敬与信仰,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光明与阴暗:象征善与恶的对立。
- 自然景象:如“朝云”、“时雨”,象征着丰收与希望,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 神灵的形象:如“烛龙”,象征着光明与庇护,传达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烛龙”象征着什么? A. 黑暗
B. 光明
C. 水
D. 风 -
“六月徂暑”中的“徂”字意思是? A. 离开
B. 到达
C. 继续
D. 结束 -
诗中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人类的赞美
B. 对神灵的信仰与尊敬
C. 对自然的探索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重在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感,而张九龄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则更侧重于宗教祭祀和社会责任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