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公游石窟山》

时间: 2025-01-19 20:02:09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白话文翻译:

探索神秘的事物谁说是遥不可及,
忘却了内心的忧虑与烦恼。
日复一日寻求深奥的意义,
仿佛置身于神仙的世界。
攀登险峻构筑的灵室,
奇妙的创作并非人力所能。
深邃的洞穴黑暗无底,
那独特的庭院恍如一场梦境。
怎能比得上武安的凿石,
就像自然而然地与茅山相通。
造物主的良苦用心,
游玩嬉戏才是真正的快乐。
仍然希望咽下那如玉般的液体,
从此升向云端。
呼喊着大家一起携手,
清凉地乘风而行。

注释:

  • 探秘:探索神秘事物。
  • 孰云:谁说,表示反问。
  • 日寻:日复一日地寻找。
  • 宛是:仿佛,恍若。
  • 跻险:攀登险峻之地。
  • 诡制:奇妙的构造。
  • 潜洞:深邃的洞穴。
  • 黝无底:黑暗而无尽。
  • 岂如:怎么能比得上。
  • 武安:指武安君,即吕洞宾,传说中的道士。
  • 茅山:道教圣地,象征道教高人。
  • 嬉游:游玩嬉戏。
  • 咽玉液:指美酒或灵药。
  • 升云空:升上云霄。
  • 咄咄:呼喊或呼唤的声响。
  • 泠然:清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室,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他在诗歌、散文和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以其清新高远的风格著称。张九龄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张九龄与友人游览石窟山时,受到其壮丽景色和深邃洞穴的启发。诗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世纷扰的超脱与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诗歌鉴赏:

《与生公游石窟山》是张九龄在游历石窟山时所作,整首诗以"探秘"为引子,开启了一段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便以“探秘孰云远”引入,抒发了对神秘事物的探索热情,接着通过对“日寻高深意”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整首诗意象丰富,既有神仙的超然,又有自然的奇妙,张九龄通过对石窟深邃与神秘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在情感上,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抛却世俗的纷扰,向往那种“嬉游乃惬衷”的自在生活。诗中“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的描绘,既让人感受到石窟的神秘无尽,又仿佛置身于梦境,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索。

整首诗在用词上清新脱俗,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理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张九龄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探索神秘的事情,谁说是遥远的?忘却了内心的忧虑与烦恼。
  •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日复一日地寻找深奥的道理,仿佛置身于神仙的世界。
  •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攀登险峻的灵室,奇妙的构造并非人力所能。
  •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深邃的洞穴黑暗无底,那独特的庭院恍如一场梦。
  •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怎能比得上武安的凿石,就像自然而然地与茅山相通。
  •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造物主的良苦用心,游玩嬉戏才是真正的快乐。
  •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仍然希望咽下那如玉般的液体,从此升向云端。
  •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呼喊着大家一起携手,清凉地乘风而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宛是神仙中”通过比喻将自然景色与神仙境界相提并论,增强诗意。
  • 拟人:“造物良有寄”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石窟山的描写,表达了张九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诗中所蕴含的“探秘”精神,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窟: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深邃,代表着一个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 神仙: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理想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真谛的向往。
  • 玉液: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的事物,表现了追求理想与幸福的渴望。
  • :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探秘孰云远”意指什么? A. 探索神秘的事物
    B. 神秘的事物遥不可及
    C. 忘却烦恼
    D. 以上皆是

  2. “潜洞黝无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黑暗而无尽
    B. 美丽的风景
    C. 人生的哲理
    D. 欢乐的游玩

  3. 诗中提到的“武安”指的是? A. 武安君
    B. 一位道士
    C. 诗人的朋友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张九龄的《与生公游石窟山》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深邃的探索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豪放的气质。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张九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