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蝉》

时间: 2025-01-06 13:59:53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蝉鸣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夜晚传来阵阵秋风的声音。作者孤身一人走在水边,回想故乡的游子已经归去。高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听起来似乎没有人影,只有尘土在空气中慢慢弥漫。

注释:

  • 风蝉:指蝉在风中鸣叫,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旦夕:表示早晨和晚上,强调时间的更替。
  • 故里:指作者的故乡,表达思乡之情。
  • 噪轩:高树摇动,发出声音。
  • 尘埃满甑生:比喻环境的寂静和孤独,尘埃在空气中浮动,给人一种落寞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759-810),字子昂,唐代诗人,原籍河东,后迁居洛阳。他以诗歌见长,作品风格清新,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风蝉》创作于秋季,诗人在一个孤独的夜晚,聆听蝉鸣,感受到秋的来临,触发了对故乡和游子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风蝉》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蝉鸣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开篇即以“风蝉旦夕鸣”引入,蝉鸣作为秋天的象征,既传达了季节的变化,也引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接着,诗人通过“故里客归尽”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游子的思念,展现了个人的孤独感。诗中“水边身独行”的意象,描绘了作者身处于自然之中的孤寂和思索。

后两句中,诗人借助“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夜色的沉静与山水的遥远,产生了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交融。最后一句“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则将孤独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中,尘世的喧嚣与内心的寂寞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与人世间孤独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蝉旦夕鸣:描写蝉在风中鸣叫,早晚不断,象征时光流逝。
  2. 伴夜送秋声:夜晚的到来伴随着秋天的声音,营造出季节交替的气氛。
  3. 故里客归尽:故乡的游子都已归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4. 水边身独行:在水边独自行走,凸显孤独的心境。
  5. 噪轩高树合:高树在风中摇曳,发出声音,形成一种自然交响。
  6. 惊枕暮山横:山影在黄昏中横亘,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7. 听处无人见:在安静的环境中,似乎没有人影,进一步强调孤独感。
  8. 尘埃满甑生:尘埃弥漫,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寂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鸣比作秋声,赋予声音以季节的特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比如“噪轩高树合”暗示自然的共鸣。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使诗句更加和谐,如“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蝉鸣和孤独的身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人以自然景物映衬内心情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蝉:象征秋天,代表生命的轮回。
  • 高树:象征坚韧与孤独,承载着时间的记忆。
  • 水边: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孤独的反思。
  • 尘埃:象征生活的琐碎与内心的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里”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爱人

  2. “风蝉旦夕鸣”中的“旦夕”指的是: A. 早晨和晚上
    B. 春天和秋天
    C. 昨天和今天

  3. 诗人通过“尘埃满甑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烦恼
    C. 喜悦与期待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牧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与《风蝉》均描写了秋天的意境,但《秋夕》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风蝉》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