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途中遇晴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
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
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
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遇到晴天的感受:已经失去了巴陵的雨水,然而仍然在蜀地的坡道上感受到泥泞。天空开阔,斜阳洒满大地,山间晚云低垂。残留的湿气仍然沾湿了草丛,溪水中的余流也依旧在流淌。今晚有明月照耀,乡愁涌上心头,感到远离故乡的悲凉。
注释
- 巴陵:即巴陵郡,今湖南岳阳,因湖泊而出名。
- 蜀坂:指四川的坡道,蜀地地形多山。
- 天开:天空开阔,光线明亮。
- 斜景:指夕阳的光影。
- 馀湿:指残留的潮湿。
- 残流:指仍在流动的溪水。
- 明月: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襄阳,晚年隐居于庐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常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创作背景
《途中遇晴》创作于孟浩然的旅途中,正值他在蜀地游历的时光。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旅途中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在行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诗的开头,作者提到“已失巴陵雨”,这不只是对气候变化的描写,也暗示了他在旅途中的失落与孤独。随后的“犹逢蜀坂泥”,则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展现出他旅途的艰辛,蜀道泥泞,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天光、晚云、草湿等细腻的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凄凉的情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这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明月成为思乡的象征,愈加突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令人在美丽自然中感受到一丝悲伤。全诗的意象交融,情景交融,极具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失巴陵雨:失去巴陵的细雨,暗示旅途的干燥和孤独。
- 犹逢蜀坂泥:在蜀地的泥泞中行走,反映出旅途的艰辛。
- 天开斜景遍:天色开阔,阳光斜洒,展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山出晚云低:山间的晚云低垂,增添了景色的层次感。
- 馀湿犹沾草:残留的湿气仍在草上,给人以清新之感。
- 残流尚入溪:溪水的余流依然流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今宵有明月:明月高悬,带来思乡的情感。
- 乡思远凄凄:思乡之情遥远而悲凄,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明月、残流、湿草等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同时又渗透着深刻的思乡情感。
- 比喻:明月比作思乡的象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中感受到的却是深沉的乡愁,反映出人对故乡的依恋与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陵:象征着美好的故乡和温暖的情感。
- 蜀坂:代表旅途的艰难与挑战。
- 明月: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常常在古诗中用作表达离愁别绪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岳阳
B. 四川
C. 河南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
C. 愤怒 -
“今宵有明月”中“明月”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思乡
C. 战争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思念。与《途中遇晴》相比,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情,但王维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