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时间: 2025-01-04 07:5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蓟州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
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在蓟门的北边,铜柱在南边的阳光下挺立。
出门守卫的声音越来越远,打击荒淫的法度尚未宽松。
我侧身倚靠着,看着远方,携手的朋友却无法同欢。
白璧虽无瑕疵,青松却能经受岁月的寒冷。
丞相的府第在高阁之中,江边是使君的滩头。
兴致已尽,回舟而去,才知行路的艰难。
注释
- 蓟门:指的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象征着边境的防守。
- 铜柱:可能指代长城上标志性的建筑,象征着边防的坚固。
- 出守:指派往边防的官员。
- 投荒法:指对荒地的开垦和管理的法律。
- 白璧:形容美好且无瑕的事物。
- 岁寒:指经历严寒的考验,象征坚韧与不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湖北省。他的诗以自然、友情和隐逸生活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被称为“隐逸诗人”。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孟浩然陪张丞相登楼时,因而写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边疆事务的关注及对友谊的珍惜。
诗歌鉴赏
孟浩然的这首《陪张丞相登荆城楼》通过描绘边疆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在悠闲的环境中对现实的思考与情感的流露。全诗以荆城楼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抒情而又带有哲理的意境。
开篇“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诗人通过地理位置的描绘,引入了边疆的广阔与遥远,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壮阔的历史感与空间的压迫感。之后的“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则将诗人的目光转向了边防事务,表达了对边防官员及其所需承担的责任的敬意。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间的距离感,虽然身处同一空间,但内心却因生活的重担而无法共享欢乐。“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则通过比喻与象征,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艰辛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诗人以回舟作结,意指在经历过欢聚之后,才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与崎岖,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描绘北方边境的景象,设定了诗的地理背景。
- “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表达对边防事务的关注,体现出对治国理政的忧虑。
-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传达出对友人相聚的珍惜,但又因现实无法共享欢乐。
- “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借物抒情,象征友谊的珍贵与坚韧。
-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描绘政治的复杂,暗示诗人的身份与责任。
- “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总结人生的经历,感慨生活的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白璧”,强调其珍贵。
- 对仗:如“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艰辛的深刻感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蓟门:象征边防与守卫。
- 铜柱:象征坚固与历史。
- 白璧:象征纯洁与珍贵的友谊。
- 青松:象征坚韧与经得起考验的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蓟门”指代什么? A. 城市 B. 边防 C. 山川
- “白璧无瑕玷”表达了什么? A. 友谊珍贵 B. 生活艰难 C. 自然美丽
-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反思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唐代诗人,两人都以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为主题,但孟浩然更多关注现实生活的艰辛,而王维则倾向于表达隐逸与宁静的理想。在这方面,《陪张丞相登荆城楼》中的现实感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理想化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