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遏》

时间: 2025-01-01 11:29:45

片玉来誇楚,治中作主人。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

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遏
孟浩然

片玉来誇楚,
治中作主人。
江山增润色,
词赋动阳春。
别馆当虚敞,
离情任吐伸。
因声两京旧,
谁念卧漳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崔遏的送别之情。诗人首先赞美崔遏的才华,像美玉一样璀璨,引人注目。接着,诗人提到在朝廷中崔遏的地位和影响,暗示他未来的光辉前景。江山的美丽因其才华而更加生动,诗词的魅力在春天的阳光下愈加显现。离别时,诗人希望能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崔遏在京城的旧情,感叹谁会想到自己如今在漳水之滨安静地生活。

注释

  • 片玉:形容崔遏的才华,如同一片美玉,光彩夺目。
  • 治中:指在朝廷中担任职务的人,表明崔遏的社会地位。
  • 离情:指离别时的情感,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 卧漳滨:指作者目前的居住地,漳水之滨,表明自己的隐居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逸少,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生于襄阳,晚年隐居于庐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表达友情、离别之情。

创作背景
《送崔遏》作于朋友崔遏即将离开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其前程的祝福。此时正值唐代盛世,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诗人借此诗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送崔遏》是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朋友深厚的友情与美好的祝愿。全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崔遏的才华与前程,并通过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惆怅与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片玉来誇楚”,通过比喻将崔遏的才华比作美玉,既突显了其卓越的文才,又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接下来的“治中作主人”则强调了崔遏在朝廷中的地位,诗人以此寄予了对他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描绘了崔遏的才华不仅使他个人的前途光明,也为国家增添了色彩,展现了文人以文采为国效力的理想。之后几句则是对离别情感的抒发,诗人希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祝福。

最后一句“谁念卧漳滨”,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诗人身处漳水之滨,思念友人,但又感到与朋友之间的距离。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孟浩然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片玉来誇楚:用美玉比喻崔遏的才华,表明对他的赞美。
  2. 治中作主人:表明崔遏在朝廷中的职务,赋予他一定的社会地位。
  3. 江山增润色:崔遏的才华使得国家的景色更加美丽。
  4. 词赋动阳春:他的诗词像春天一样动人,充满生机。
  5. 别馆当虚敞:离别之际,诗人敞开心扉,想要倾诉情感。
  6. 离情任吐伸:表达离情,任由思念自由流露。
  7. 因声两京旧:回忆与崔遏在京城的旧情。
  8. 谁念卧漳滨:感叹自己在漳水之滨的孤独,思念友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崔遏比作“片玉”,突出了他的才华。
  • 对仗:如“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结尾的“谁念”,加深了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与思念,展现了人际关系中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片玉:象征才华与美好。
  • 江山:象征国家与自然美景。
  • 阳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别馆:象征离别与情感的表达。
  • 漳滨:象征诗人的隐居生活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用什么来比喻崔遏的才华? A. 美玉
    B. 明珠
    C. 明月
    D. 彩虹

  2. 诗中提到崔遏的社会地位是? A. 文人
    B. 君主
    C. 治中
    D. 隐士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孤独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1.A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送别诗都表达了友人的深情厚谊,但风格各异:孟浩然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崔遏》这首诗的情感、背景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