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甸三千里,旌麾列大邦。
渺瀰连沃野,隐辚抱长江。
此际藩王室,何人拥将幢。
向来称下邑,国士有无双。
白话文翻译:
这片楚地有三千里,旌旗和军队排列成行。
广袤的沃野无边无际,隐约可见长江环抱。
此时此刻,哪位藩王正在掌握权力?
过去这里被称为下邑,国士中却无人能与之匹敌。
注释:
- 楚甸:指楚国的地方,象征广阔的土地。
- 旌麾:旌旗和军队,表示军事力量。
- 渺瀰: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 沃野:肥沃的土地。
- 隐辚:隐约可见的车马声,象征繁华和交通。
- 藩王室:指地方的王室或权贵。
- 将幢:军队的旗帜,表示军事指挥。
- 国士:指杰出的人才。
典故解析:
“楚甸”指代古代楚国的地域,象征着广阔和繁荣。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国家,常常被提及以表达对其强大国力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生活在宋代,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分裂与地方权力逐渐崛起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楚地的繁荣与权力的更迭,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出楚地的辽阔与繁荣,展现了古代王朝的气势与雄风。首句“楚甸三千里”直接点明了地理背景,给人一种辽阔的视觉冲击。而“旌麾列大邦”则进一步强调了军事力量的存在,展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强大。接下来的“渺瀰连沃野,隐辚抱长江”描绘了广袤的土地和长江的环绕,给人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体现了地方的富饶和生机。
在“此际藩王室,何人拥将幢”中,诗人开始转向对权力的思考,抛出疑问,暗示王权的不稳定和权力斗争的复杂,给人以深思。而最后一句“向来称下邑,国士有无双”则表达了对人才的追求与渴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既有对地方繁荣的赞美,又有对权力更迭的忧虑,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甸三千里:开篇即设定了辽阔的空间,突显楚地的广袤。
- 旌麾列大邦:展示了楚地的军队与国力,强调了其重要性。
- 渺瀰连沃野:描绘了丰饶的自然景观,象征着国家的富庶。
- 隐辚抱长江:长江的环绕增加了诗句的层次感,展示了地理的优越性。
- 此际藩王室:引入权力中心,揭示了政治背景。
- 何人拥将幢:提出问题,暗示权力的斗争和不确定性。
- 向来称下邑:回顾历史,强调地方的重要性。
- 国士有无双:对人才的渴望,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楚地与大邦对比,显示其重要性。
- 对仗:如“旌麾列大邦”和“渺瀰连沃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多次提及地理和权力,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楚地的描绘和对权力的思考,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表达了对人才和未来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甸:象征着广袤的土地和历史文化。
- 旌麾:代表着国家的军力和权威。
- 沃野:象征着富饶和生机。
- 长江:作为重要的地理象征,体现了历史的流动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楚甸指的是哪个古代国家?
- A. 齐国
- B. 楚国
- C. 秦国
- D. 汉国
-
诗中提到的“国士”指的是什么?
- A. 武将
- B. 杰出的人才
- C. 贵族
- D. 平民
-
“渺瀰连沃野”的意思是:
- A. 土地贫瘠
- B. 土地肥沃而广阔
- C. 山川秀丽
- D. 水源匮乏
答案:
- B. 楚国
- B. 杰出的人才
- B. 土地肥沃而广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但曾协更关注地方的繁荣与权力,而杜甫则更多地聚焦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