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上营屯尽偃戈,
官军从此罢经过。
且书太史丰年瑞,
不数周公异亩禾。
白话文翻译:
淮河岸边的营地已经平息了战争,
官军从此不再经过这里。
不妨写下太史公所记载的丰年祥瑞,
而不是去计较周公的不同田亩所种的禾苗。
注释:
字词注释:
- 营屯: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 偃戈:战争结束,刀枪放下。
- 官军:国家的正规军队。
- 太史:指历史学家,特指司马迁。
- 丰年:指五谷丰登的好年成。
- 瑞:吉祥的征兆。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功臣,善于治理土地。
典故解析:
-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因其治理有方而被后人尊崇。此处提及周公的禾苗,是在对比丰年与治理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协,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作品多描绘乡村景象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战乱之后,社会恢复和平,诗人表达对丰年和平生活的向往,借古喻今,展现农民的朴实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后平静的田园风光。诗的前两句“淮上营屯尽偃戈,官军从此罢经过”揭示了战争的结束,官军撤离后,留下的是宁静的乡村环境,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接下来的“且书太史丰年瑞”,则通过提及太史公,进一步强调了丰年对农民的重要性,表现出对自然丰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不数周公异亩禾”则带有一种哲思,借用周公的治理成就,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对比与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对农业与和平生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淮上营屯尽偃戈:描述战争结束,营地不再驻扎,象征着和平的到来。
- 官军从此罢经过:官军撤退后,民众恢复正常生活,显示出一种安宁。
- 且书太史丰年瑞:提到太史公,表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丰年美好预期的记录。
- 不数周公异亩禾:较量过去与现在,强调丰收的重要性,不拘泥于历史的成就。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使用历史人物周公,增加诗歌的深度和思想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丰收年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通过描绘田园景象和历史典故,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营屯:象征战争与冲突。
- 禾:象征丰收与希望。
- 太史:象征历史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周公”是谁?
- A. 一位农民
- B. 一位历史人物
- C. 一位将军
答案:B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悲惨
- B. 对和平与丰年的向往
- C.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答案:B
-
“偃戈”的意思是?
- A. 开战
- B. 结束战争
- C. 战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曾协的诗更加强调农民的生活与丰收,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