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凿石山僧院
作者: 罗隐 〔唐代〕
日夜潮声送是非,
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
不把兰芽染褐衣。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日夜潮水的声音带来了纷争与是非,每次登高眺望时,我都会忘却一切烦恼。可怜我的老师做了许多好事,却没有人知晓,他不愿意将兰芽染成褐色的衣服。
注释:
- 潮声:指潮水的声音,这里象征着世事的纷扰。
- 是非:指争论和是非之事,暗示世间的纷争。
- 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巧和计较,达到心灵的宁静。
- 兰芽:兰花的嫩芽,象征清纯和高雅。
- 褐衣:指染成褐色的衣服,这里暗指世俗的污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唐代诗人,以其诗歌的清新和婉约著称。生于唐宣宗时期,曾任职于地方,因其才华而受到重视。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罗隐晚年,反映了他对世事纷扰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僧院环境和潮声,象征了他对宁静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凿石山僧院》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罗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日夜潮声送是非”便设定了一个充满动荡的背景,潮水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世间的争论与纷争,令人感到无奈和烦恼。然而,诗人却在“一回登眺一忘机”中找到了解脱的方式,登高望远便能忘却烦恼,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将视角转向他的老师,突显出罗隐对师者的敬重与同情。老师虽做了许多好事,却无人知晓,这反映了隐者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一句“不把兰芽染褐衣”则象征了隐者对清净生活的守护,拒绝世俗的染污,展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操。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适合引发读者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夜潮声送是非:潮水的声音不断涌来,带来了世间的纷争和是非。
- 一回登眺一忘机:每当我登高远眺,就能忘却心中的烦恼和计较。
- 怜师好事无人见:可怜我的老师做了许多好事,但却没有人知道。
- 不把兰芽染褐衣:他不愿意将兰花的嫩芽染上污浊的颜色,象征着对高洁生活的坚持。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潮声与登高的对比表现了内心的挣扎与解脱;兰芽的象征则突出隐者的清白与高洁。
-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是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间纷扰的厌倦和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潮声:象征世间的纷争与是非。
- 登眺:象征心灵的解脱和对自然的向往。
- 兰芽:象征高洁与清雅,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褐衣:象征世俗的污浊与繁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潮声”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纷争
- C. 快乐
-
“怜师好事无人见”中的“好事”指的是?
- A. 世俗的成就
- B. 隐者的善行
- C. 学问
-
“不把兰芽染褐衣”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 B. 对高洁生活的坚持
- C.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其侧重点在于秋天的景色与人生哲理。罗隐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世俗纷争的逃避和内心的独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