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淮口军葬
作者: 罗隐 〔唐代〕
原文展示:
一阵孤军不复回,更无分别只荒堆。
莫言赋分须如此,曾作文皇赤子来。
白话文翻译:
一阵孤军再也无法归来,唯留下荒凉的堆积。
不要说命运分隔如此,曾几何时也曾是朝廷的赤子。
注释:
- 孤军:指孤独的军队,暗示没有援兵或支持。
- 荒堆:形容战场的荒凉与破败。
- 赋分:这里指命运的分离或天命的安排。
- 赤子:指忠诚的臣子或年轻的士兵,常用以形容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罗隐,字惇臣,号逸民,唐代诗人,生于747年,卒于835年。他以诗歌闻名,尤其擅长七言诗,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背景较为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此情形下,感受到士兵的孤独与牺牲,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无奈。
诗歌鉴赏: 《淮口军葬》是一首深沉而富有哲理的诗,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无奈。首句“一阵孤军不复回”,通过孤军的意象,勾勒出战场的惨烈与无情。孤军不仅仅是士兵的象征,更是那段历史的缩影,代表着许多无辜者的命运。接下来的“更无分别只荒堆”,则进一步强调了战后废墟的孤寂与无情,令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伤痛与失落。
后两句“莫言赋分须如此,曾作文皇赤子来”,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曾经赤诚的追忆。赋分一词在这里传递出一种无奈感,命运的安排常常无法左右,曾经的忠诚与奉献在战争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令人唏嘘不已。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深沉的,既有对战争的批判,也有对逝去生命的哀悼,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阵孤军不复回:孤独的军队再也无法归来,暗示了战斗的惨烈与士兵的牺牲。
- 更无分别只荒堆:没有生者与死者的分别,唯有荒凉的战场留下。
- 莫言赋分须如此:不要为命运的分离而感到悲伤,命运的安排常常是无情的。
- 曾作文皇赤子来:曾经也有赤诚的心为国家服务,感叹命运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孤军、荒堆等意象使得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厚。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孤军与荒堆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展现了人性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 孤军:象征孤独、牺牲与无助,也代表了战士们的悲惨命运。
- 荒堆:象征战争的后果,反映出历史的悲凉与无情。
- 赤子: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反映出士兵的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军”主要象征什么?
- A. 忠诚
- B. 孤独与牺牲
- C. 勇敢
-
“荒堆”在诗中表现了什么?
- A. 战斗的胜利
- B. 战争的惨烈与残酷
- C. 自然的美丽
-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歌颂
- B. 对生命无常与命运的感慨
- C. 对历史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惨生活。
- 白居易《长恨歌》:通过个人的爱情故事反映历史的无情与命运的悲剧。
诗词对比:
- 罗隐的《淮口军葬》与杜甫的《兵车行》在主题上都涉及战争的悲惨,但前者更注重个体的孤独感,而后者则更强调民众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