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五首 其五》

时间: 2024-09-19 20:51:30

四坐且莫諠,听我促节歌路难。

我今四十迫衰残,盛年一去何当还。

昔斥为遭绛灌怒,今来岂受金张怜。

泰山可移志不徙,寒烬从知无再然。

但愿长随击壤民,优游鼓腹歌尧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路难五首 其五
作者: 王廷陈 〔明代〕

四坐且莫諠,听我促节歌路难。
我今四十迫衰残,盛年一去何当还。
昔斥为遭绛灌怒,今来岂受金张怜。
泰山可移志不徙,寒烬从知无再然。
但愿长随击壤民,优游鼓腹歌尧年。

白话文翻译

各位请勿喧哗,听我唱出这条艰难的路。我如今四十岁,正值衰老,盛年已逝,何时才能再回到年轻的时光呢?往昔我因遭到斥责而心生愤怒,如今又怎能承受那些金钱的怜悯呢?泰山虽可移动,但我的志向却不会改变,寒冷的余烬也不会再燃烧。但愿我能常常陪伴着那些击壤而歌的乡民,悠闲地唱着尧舜之年的歌谣。

注释

字词注释:

  • 四坐:指四周的人,表示在场的众人。
  • 促节:催促、加快节奏,意思是急于表达。
  • 遭绛灌怒:过去因被责备而愤怒。
  • 金张怜:金钱的恩惠,感情上的怜悯。
  • 泰山:象征坚定不移的志向。
  • 击壤:击打地面,乡民表达快乐和庆祝的方式。
  • 鼓腹:指安逸、富足的生活状态。

典故解析:

  • “泰山可移”:借指志向坚定,意为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内心的志向始终不变。
  • “尧年”:指古代尧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象征理想的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廷陈,明代诗人,生于明代中期,作品多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其诗风沉稳,兼具豪放与细腻,常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人生的无常与志向的坚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廷陈中年时期,正值人生的转折点,诗人对自己的衰老和人生的思考充满感慨,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开头以“且莫諠”引出,强调了他希望能被倾听的心情。接着,诗人自述已年四十,感受到衰老的迫近,盛年已逝,流露出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感慨引起读者的共鸣,许多人在年长时都会有类似的思考。

在面对过去所遭受的责难与如今的金钱怜悯时,诗人展现了内心的坚韧与不屈。他不愿被金钱的表象所动,强调了内心志向的不可动摇。通过“泰山可移志不徙”这一句,进一步巩固了他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定。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愿意与乡民共度平和快乐的时光,歌唱尧舜之年,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愿望和向往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更是对社会美好未来的期许,彰显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坐且莫諠:劝周围的人安静下来,倾听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2. 听我促节歌路难:他将要唱一首关于艰难人生的歌。
  3. 我今四十迫衰残:诗人自述年过四十,感到身体和精神的衰退。
  4. 盛年一去何当还:感叹青春一去不复返,时光的流逝令人惋惜。
  5. 昔斥为遭绛灌怒:回忆过去因遭受责难而愤怒。
  6. 今来岂受金张怜:如今的他不愿被金钱的怜悯所打动。
  7. 泰山可移志不徙:强调自己的志向坚定,不会因外部环境而改变。
  8. 寒烬从知无再然:比喻过去的机会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
  9. 但愿长随击壤民:希望能与乡民一起过上快乐的生活。
  10. 优游鼓腹歌尧年:希望能够悠闲地生活,唱着美好的歌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志不徙、无再然”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志向比作泰山,以强调其坚定不移。
  • 反问:通过“岂受金张怜”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无奈与厌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了内心志向的坚定与对外界物质诱惑的拒绝,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坐”:象征周围的环境与人际关系。
  • “泰山”:象征不屈的意志与坚定的志向。
  • “寒烬”:象征过去的机会和青春的消逝。
  • “击壤民”:象征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我今四十迫衰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怀念青春
    • C. 渴望金钱
  2. “泰山可移志不徙”中的“泰山”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坚定的志向
    • C. 年龄
  3. 诗人在结尾希望与谁一起生活?

    • A. 贵人
    • B. 乡民
    • C. 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行路难》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王廷陈的《行路难五首 其五》与李白的《行路难》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王廷陈的诗更具现实主义,强调了对物质生活的拒绝与精神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个人豪放不羁的精神状态。通过对比,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流派》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廷陈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