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难逢君事已迟,
偷生到此岂宜悲!
可怜身外无长物,
留取孤臣一卷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众多磨难之后,与朋友的相聚已然太迟,生命如此艰难,难道还应该感到悲伤吗?可怜的是,自己身外没有其他的财富,只能留下这一卷孤独的诗篇。
注释
- 多难: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 逢君:与朋友相聚。
- 事已迟:事情发生得太晚。
- 偷生:勉强活着。
- 岂宜悲:难道应该感到悲伤吗?
- 可怜:可悲;可惜。
- 身外无长物:身外没有其他的财富。
- 孤臣:指孤独的臣子,代指诗人自己。
- 一卷诗:指自己创作的诗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孤独”、“被困”的主题相契合,常常出现在士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澄之(1640-1711),字子升,号静庵,晚号松壑。清代诗人,曾任官职,但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生活困苦。诗风清新,常以个人情感和时事感怀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钱澄之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与个人磨难,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在动荡的时代中,他感受到孤独和无奈,借诗抒发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八》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挣扎的诗。首句“多难逢君事已迟”直接点出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时间已晚,暗示着对友谊的珍惜与无奈。诗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感叹生存的艰难,“偷生到此岂宜悲”,此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似乎在问自己,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难道还应该哀伤吗?
接下来的“可怜身外无长物”,则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意味着除了诗歌,自己再无其他的留存。这表现了古代文人对物质财富的超然态度,认为诗歌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最后一句“留取孤臣一卷诗”中,诗人以“孤臣”自喻,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风波中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把诗歌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字句,流露出深邃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悲愤与坚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难逢君事已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朋友的相聚已经是太迟了,反映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偷生到此岂宜悲:活到如今的艰辛生存,难道还值得感到悲伤吗?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豁达。
- 可怜身外无长物:可怜的是自己除了诗歌,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留下。
- 留取孤臣一卷诗:最后留下的,只有这一卷孤独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执着与对自身命运的认同。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使得整首诗具有节奏感,如“多难”与“偷生”。
- 比喻:将自己比作“孤臣”,表达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形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岂宜悲”。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生存的主题,表达了在经历艰难困苦后的思考与反省。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不忘文学的价值,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臣:象征着孤独与失落,代表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悟。
- 卷诗:象征着精神的寄托与文学的永恒,诗歌成为了诗人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多难逢君事已迟”,意指: A. 诗人与朋友早已相聚
B. 诗人与朋友相聚已晚
C. 诗人感到无比快乐 -
诗人认为自己身外没有: A. 诗歌
B. 财富
C. 好友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留取孤臣一卷诗”,主要表达了: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友谊的珍惜
C. 对文学的执着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同样表达了人生的艰难与坚持。
- 《秋夕》(杜甫):描绘了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行路难》(李白)与《行路难 其八》:两者均探讨了人生的艰辛与对友情的感慨,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与奔放,而钱澄之则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