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六》
时间: 2025-01-09 15:1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白话文翻译:
在低洼的地方有桑树,在坡上有漆树,天天都有伐木声响起。社西的老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对人类并没有什么益处,既然如此就让它保持原样吧。美好的材料岂能最终被抛弃,重要的是能否遇到英才贤人来加以利用。前几天公家需要大木材,工匠石某因缘故被选中。虽然他已经辞掉了根部,飞向高空,却依然陪伴着沙泥,静静地躺在空谷之中。
注释:
- 隰:低洼的地方。
- 桑:桑树,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 阪:坡,斜坡。
- 漆:漆树,提供漆料的树种。
- 社西:指社庙西边。
- 老树:指年老的树木。
- 美材:好的木材。
- 英贤:英俊有才德的人。
- 公家:指国家或政府。
- 匠石:工匠石某,具体指某个工匠。
- 根柢:树木的根部。
- 高云:形容树木长得高大。
- 沙泥:沙土与泥土,指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约1550年-约1620年),字子修,号澹斋,明代诗人,工于诗词,风格多变,融汇古今。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行路难》系列诗作深受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的影响,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艰难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桑树和漆树,表达了对被忽视的美好材料的珍视。开头两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伐木的情景,暗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情开发。接着,诗人引入千年老树的形象,借此反思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强调即使对人类没有直接益处的事物也应当尊重与保护。
诗中提到的“美材岂合终弃置”,反映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与对理想的追求。他认为,好的材料和人才都不应该被忽视,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被发掘和利用。最后,诗中提到的工匠石某的遭遇,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无情的写照,尽管他曾被重视,但最终还是被遗忘在空谷之中。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隰有桑,阪有漆:描绘自然景观,暗示资源的丰富。
- 朝朝斤斧无虚日:反映伐木的频繁,暗指人类对自然的掠夺。
- 社西老树且千年:提到老树,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自然的智慧。
- 于人无益已则全:即使对人没有益处,也应当保持其完整。
- 美材岂合终弃置:强调好的材料不应被遗弃,暗含对人才的期待。
- 用之贵得逢英贤:提到人才的作用,强调需遇良才。
- 昨者公家求大木:提到国家需要木材,反映社会需求。
- 匠石顾之蒙见录:工匠被选中,显示出机会与选择。
- 已辞根柢落高云:虽然已离开根部,飞升高空,暗示理想的追求。
- 却伴沙泥委空谷:最终却只能沉寂在空谷,展现无奈的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老树”比喻历史与坚韧。
- 拟人: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增加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言辞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尊重,反映了对人才与自然资源的思考,表现出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在社会变迁中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漆树:象征着生命力与价值。
- 老树:体现历史与智慧。
- 大木:代表着被重视的资源与人才。
- 空谷:象征被遗忘的地方,暗示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社西老树”象征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自然的无情
- C. 历史的积淀
-
“美材岂合终弃置”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好的材料应该被重视
- B. 好的材料会被浪费
- C. 材料与人无关
-
诗中的“匠石”代表了什么?
- A. 一位普通工匠
- B. 被重视的人才
- C. 无名小卒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表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与《行路难》中的理想与现实形成对比。
- 《春望》:同样体现了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社会动乱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与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