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十四(得晏字)》

时间: 2025-01-01 14:57:05

淮海各联翩,三年方一见。

素心终不易,玄发何须变。

旧国想平陵,春山满阳羡。

邻鸡莫遽唱,共惜良夜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裴十四(得晏字)
作者: 皇甫冉 〔唐代〕

淮海各联翩,三年方一见。
素心终不易,玄发何须变。
旧国想平陵,春山满阳羡。
邻鸡莫遽唱,共惜良夜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中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然三年未见,但心意依旧不变。作者想念故乡的春山和美景,希望在这良好的夜晚,共同珍惜这段美好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1. 淮海:指淮河和海洋,此处寓意广阔的景象。
  2. 联翩:接连不断,形容景象或情绪的连绵。
  3. 素心:指纯真而坚定的心志。
  4. 玄发:黑色的头发,这里指年轻时的样子。
  5. 平陵:平陵是指故乡的一个地名。
  6. 阳羡:阳羡是指阳羡山,风景如画。
  7. 邻鸡莫遽唱:邻居的鸡不要急着叫,意在希望夜晚能稍微延长。

典故解析:

  • 平陵阳羡:这两个地名均与作者的故乡有关,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
  • 良夜:良好的夜晚,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多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与好友裴十四重聚之际所作,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分离后,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歌鉴赏:

《酬裴十四(得晏字)》是一首表现友情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与友人重聚的欢愉与思念。首句“淮海各联翩”,开头便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而又思绪流转的基调,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及其对心情的影响。接下来的“素心终不易,玄发何须变”则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与执着,尽管时光流逝,心中的感情依然坚定不移。

而在提到故乡“旧国想平陵,春山满阳羡”时,作者借助特定的地名激起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春山的繁盛与美丽也隐喻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邻鸡莫遽唱,共惜良夜晏”,更是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在这良好的夜晚共度时光的珍贵与美好。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自然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珍惜与朋友相聚的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淮海各联翩:描绘了淮海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迎接重聚的轻快氛围。
  2. 三年方一见:强调了彼此久别重逢的珍贵,时间的流逝使再相见显得愈加重要。
  3. 素心终不易:表示作者的心意始终没有变化,体现了对友情的坚定。
  4. 玄发何须变:即使外貌有所改变,内心的情感依然如故。
  5. 旧国想平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借地名引发感慨。
  6. 春山满阳羡: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寄托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7. 邻鸡莫遽唱:希望夜晚能够长一点,不要打扰这美好的时光。
  8. 共惜良夜晏:呼唤共同珍惜这段难得的相聚时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旧国想平陵,春山满阳羡”,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重聚的时刻比作“良夜”,强调其珍贵性。
  • 拟人:邻鸡的唱叫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在时光的流逝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坚固,令人感受到生命中的温暖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淮海:象征着广阔与深远的友情。
  2. 平陵:故乡的象征,代表着作者的根与情感的寄托。
  3. 春山: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代表着美好的回忆。
  4. 良夜:象征着相聚的快乐时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良夜”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夜晚
    • B. 不好的夜晚
    • C. 寒冷的夜晚
    • D. 明亮的夜晚
  2. 填空题:诗中“旧国想_,春山满阳羡”中的“平陵”代表了_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邻鸡莫遽唱”是希望夜晚能够快点结束。

    • 正确 / 错误

答案:

  1. A
  2. 平陵;对故乡的思念
  3.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1. 《月夜忆舍弟》 - 也是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深厚。
  2. 《夜泊牛津》 - 同样描绘夜晚的美好,但着重于个人的孤独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表达思念和情感时,所采用的意象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