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

时间: 2024-12-29 18:50:41

贼退孤城尚岿然,凄凄霜淞白迷天。

岂无荆棘遗寒朗,更恐萑蒲戴阙宣。

转戍已经三岁久,乱离难得一家全。

虎班突骑屯江上,乘胜应须荡八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贼退孤城尚岿然,
凄凄霜淞白迷天。
岂无荆棘遗寒朗,更恐萑蒲戴阙宣。
转戍已经三岁久,乱离难得一家全。
虎班突骑屯江上,乘胜应须荡八埏。

白话文翻译:

贼人退去后,孤城依然巍然屹立,
凄凉的霜冻覆盖了大地,白色的霜气迷漫了天空。
难道没有荆棘丛生,留下了寒冷的景象,更让人担忧的是萑草和蒲草在城阙上摇曳。
转眼间,戍守已经三年,战乱使得家人难以团聚。
虎班骑兵驻扎在江边,趁胜之势应当荡平八埏。

注释:

  • 贼退:指敌人退去。
  •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象征着坚固与孤独。
  • 霜淞:霜冻的样子,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 荆棘:比喻艰难险阻的环境。
  • 阙宣:阙指城墙,宣指上面的草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城垣的荒凉。
  • 转戍:指轮流守卫,戍守已久。
  • 虎班突骑:指精锐的骑兵部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超伯(约1640-约1700),清代诗人,字士铨,号超伯,江苏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见长,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边疆,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诗中充满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贼退》是一首表现战争后孤城坚韧不拔的古诗,诗人在描绘孤城的坚定形象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伤。首句“贼退孤城尚岿然”开篇即点明主题,孤城在敌人退去后依旧屹立,表达了对故土的坚守和不屈的精神。接下来的“凄凄霜淞白迷天”,通过凄凉的景象,渲染了战争带来的寒冷与孤寂。诗人不仅感叹自然的萧条,也隐含着对人心的惋惜。

“岂无荆棘遗寒朗,更恐萑蒲戴阙宣”则深刻揭示了战后的困境,荆棘和萑草象征着经历过苦难的生存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人们生存环境的担忧。接下来的“转戍已经三岁久,乱离难得一家全”则直白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三年的戍守不仅让人思念家人,更让人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最后两句“虎班突骑屯江上,乘胜应须荡八埏”则表现出对抗敌的希望,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依然寄托着战士们的勇气与决心。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清代诗歌的深邃与厚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贼退孤城尚岿然:敌人退去,孤城依然屹立,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凄凄霜淞白迷天:寒霜覆盖,景色凄凉,传达出战后的萧条感。
  3. 岂无荆棘遗寒朗:虽有荆棘丛生,显现出艰难的环境。
  4. 更恐萑蒲戴阙宣:担心城墙上的草木摇曳,象征着荒凉与无人照料。
  5. 转戍已经三岁久:戍守已久,表达时间的沉重与无奈。
  6. 乱离难得一家全:战乱使家庭难以团聚,情感深刻。
  7. 虎班突骑屯江上:精锐骑兵驻扎,表现出抗敌的希望。
  8. 乘胜应须荡八埏:应趁胜势荡平敌人,寄托着对胜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荆棘”和“萑蒲”,比喻艰难的环境。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阙宣”,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城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诗人展现了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强调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孤城:象征着坚韧与孤独。
  2. 霜淞:代表寒冷与萧条。
  3. 荆棘:象征艰难与阻碍。
  4. 阙宣:表现荒凉与无人的景象。
  5. 虎班突骑:象征勇敢与抗争的力量。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传达了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苦难与希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城”主要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坚韧与孤独
    C. 财富
    D. 自然

  2. “岂无荆棘遗寒朗”一句中的“荆棘”象征了什么? A. 美好
    B. 艰难险阻
    C. 平静
    D. 幸福

  3. 诗中的“虎班突骑”指代什么? A. 友军
    B. 敌人
    C. 精锐骑兵
    D.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蒋超伯的《贼退》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战乱对家庭和生活的影响,但前者更强调坚韧与希望,而后者则流露出无奈与沉痛。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全集》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