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馀。
檀栾被层阜,萧瑟荫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
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自然的竹林小径,蜿蜒环绕着小溪,延绵三里多。竹林的阴影笼罩在高低起伏的小丘上,清澈的水渠在萧瑟的环境中流淌。夕阳西下,树林显得格外宁静,微风吹过,仿佛可以感受到山谷的空旷。田间的老朋友已经不多,谁会愿意在此时此地共聚,烧烤鱼类呢?
注释:
- 竹:指竹子,自然生长,象征清雅和坚韧。
- 径:小路,指竹林间的小径。
- 檀栾:指一种树木,通常用来形容树木茂密的地方。
- 层阜:指起伏的山丘。
- 萧瑟:形容环境凄凉和寂静。
- 清渠:清澈的水沟。
- 日落见林静:日落时分,树林显得宁静无声。
- 风行知谷虚:微风吹过时,能感受到山谷的空旷。
- 田家故人少:田间的老朋友很少了。
- 焚鱼:指烧烤鱼类,象征聚会或闲暇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惟中,号璧山,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描写田园风光、山水景致,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德裕晚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李德裕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馀”描绘了一幅幽静的竹林小径图,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接下来的“檀栾被层阜,萧瑟荫清渠”则通过层叠的山丘和清澈的水渠,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萧瑟。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静谧的树林与微风拂过山谷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静谧与空虚感。最后两句“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则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昔日的热闹已不复存在,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这种孤独感让人倍感心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竹自成径:自然生长的竹子形成了一条小路,表现出自然之美。
- 绕溪三里馀:这条小路蜿蜒环绕着小溪,延续了三里多,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 檀栾被层阜:高大的檀栾树遮蔽着层层的小丘,描绘出一种茂密的环境。
- 萧瑟荫清渠:环境显得萧瑟,清澈的水渠在树荫中流淌,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 日落见林静:夕阳降落时,树林显得格外安静,时间的流逝在此刻显得尤为清晰。
- 风行知谷虚:微风吹过,传递出山谷的空旷感,暗示着内心的孤独。
- 田家故人少:过去的朋友已经减少,表现出对友情的怀念。
- 谁肯共焚鱼:问谁愿意在这个寂静的环境中共聚,烧烤鱼类,含有对人际关系的无奈和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落见林静”,比喻夕阳带来的宁静感。
- 拟人:如“风行知谷虚”,赋予风以人的感知能力,增强了意境。
- 对仗:整首诗整体上表现出对称美,如“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林溪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变迁与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高、坚韧的品格。
- 溪:代表生命之水,流动象征生命的延续。
- 林:象征宁静与隐秘,常常代表内心的安宁。
- 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
- 田家:代表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体现了乡土情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德裕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竹”象征什么? a) 清高与坚韧
b) 经历与痛苦
c) 财富与权利 -
“田家故人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怀念与孤独
b) 对财富的渴望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李德裕
- a) 清高与坚韧
- a) 对友人的怀念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德裕的《竹径》与王维的《竹里馆》都描绘了竹林的宁静,但李德裕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孤独感,而王维则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