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项平甫倅池阳》
时间: 2025-01-01 16:12: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项平甫倅池阳
项侯声名天宇窄,与君俱是荆湖客。
向来相闻不相值,长安城中乃相识。
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知君笔墨与性合,妙处突过苏李前。
我知切切秋虫语,自诡平生用心苦。
神凝或与元气接,屡举似君君亦许。
西湖一曲古墙阴,清坐论诗夜向深。
见谓人间有公等,不知来者不如今。
乾坤虽大知者少,君不见古人拙处今人巧。
我徂山林口挂壁,如君合救狂澜倒。
石渠春水绿泱泱,阁下无人白日长。
万里江湖入归梦,子云不愿校书郎。
九华山色梅根渡,半日风帆即秋浦。
六条罕吏安用许,幸有千岩作诗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项侯的声名在天上显得狭窄,而我与你都是荆湖的客人。过去只闻其名未曾相见,直到在长安城中才相识。谈论文采需要在文章中寻找天分,而不是像邯郸人学步那样徒劳无功。我知道你的笔墨与性情相合,才华超越苏轼和李白。 我听到秋虫的鸣叫,感到自己一生都在用心苦苦追求。神思凝聚,或许能与元气相接,几度举荐你,君亦应当会心。西湖的一曲在古墙阴影中响起,清静地坐着讨论诗歌,夜色渐深。有人说人间有公等,不知未来的人比不上如今的人。天地虽大,但知者却少,君不见古人笨拙处今人却灵巧?我走到山林口挂壁,就像君一样能拯救狂澜。石渠的春水碧绿而深邃,阁下无人,白日显得漫长。万里江湖汇入回梦,子云却不愿做校书郎。九华山色映衬梅根渡,半日的风帆即将到达秋浦。六条罕见的官吏能有什么用,幸好有千岩来做我的诗友。
注释:
- 项侯:项平甫,诗中称呼。
- 荆湖:指荆楚地区。
-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他人而失去自我。
- 苏李:指苏轼、李白,著名诗人。
- 子云:指古代的文学家,常指屈原。
- 九华山:山名,风景名胜。
典故解析:
- 邯郸学步:源于《战国策》,讲述一个人到邯郸模仿他人走路,结果反而走得更不好,寓意模仿他人可能导致失去自我。
- 苏李:苏轼与李白,分别是宋代与唐代的著名诗人,代表了诗歌的高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沙,南宋时期的词人、诗人,以词作著称。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姜夔与项平甫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文学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之间的情谊与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对比古今,强调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中的灵巧与自我修养。姜夔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虫的鸣声,暗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的艰辛。诗里提到的西湖、九华山等地名,增加了作品的地域色彩和情感厚度。
作者不仅表现了对友人的欣赏,也对自我创作的反思,流露出一种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文学空间,让人感受到姜夔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项侯声名天宇窄:项平甫的名声虽然高远,但在广阔的天空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 与君俱是荆湖客:二人同为荆楚客人,暗示彼此的同道之情。
- 向来相闻不相值:过去只听闻对方名声,却从未见面。
- 长安城中乃相识:在长安这座繁华之地终于相识,暗含对缘分的感慨。
- 论文要得文中天:论及写作,要在文中寻找灵感与才能。
- 邯郸学步终不然:告诫人们不要模仿他人,而应追求自身的独特性。
- 知君笔墨与性合:赞美友人的才华与个性相合。
- 妙处突过苏李前:认为其才华超越了苏轼和李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采与天分相提并论,表现出写作的难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的对仗美。
- 意象:如“秋虫”“西湖”“九华山”,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代与古代文人境遇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虫:象征孤独与思念。
- 西湖:代表幽静与诗意。
- 千岩:象征诗人之间的友谊与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项侯指的是谁? A. 一位历史人物
B. 诗人朋友
C. 古代学者
答案:B -
“邯郸学步”比喻什么? A. 追求独特
B. 模仿他人
C. 学习文化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九华山”是指哪里? A. 一座名山
B. 酒店名字
C. 书名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姜夔:李白的豪放与姜夔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在诗歌中对情感的表达各具特色,李白更强调个体的豪情,而姜夔则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 《姜夔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