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夜》

时间: 2024-09-19 21:50:25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除夜》
作者: 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岁末之际,官历快要结束,村子里的酒也开始倾倒。人们厌倦了寒冷,渴望温暖的春天,内心对年老和时间的流逝感到惋惜。岁月已经如此流逝,外敌尚未平定,国家仍在动荡之中。小孩子们对这些事情并不懂,依旧在欢快地歌唱,等待天明的到来。

注释:

  • 官历:指的是官方的年历。
  • 村醪:村里的酒,醪是未发酵的米酒。
  • 厌寒:厌倦寒冷。
  • 惜残更:惋惜年岁已晚,夜更将尽。
  • 寇戎:指外敌和侵略者。
  • 儿童不谙事:小孩对世事无知,不懂大人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字梦阮,晚唐诗人,生于今四川。罗隐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抒发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动荡,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岁末,正值寒冬,诗人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动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与对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深沉的忧虑和思考。

诗歌鉴赏:

《岁除夜》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岁末之际对时间流逝、社会动荡以及儿童无知生活的感慨。首句中的“官历行将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令人感到一种无力感。接下来的“村醪强自倾”则通过村酒的倾倒,象征着岁月的消逝和生活的无奈。

诗中“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两句,表现了人们对于寒冷的厌倦和对温暖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去的惋惜。这样的情感在岁末的夜晚尤为强烈,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动荡相结合,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忧虑。

最后两句“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则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让人联想到儿童的纯真与无忧无虑。尽管国家动荡不安,但在孩子们的眼中,未来依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动荡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历行将尽:年历即将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2. 村醪强自倾:村里的酒倒掉,象征生活的无奈,岁月的消逝。
  3. 厌寒思暖律:厌倦寒冷,渴望温暖的到来,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渴望。
  4. 畏老惜残更:惧怕衰老,珍惜最后的时光,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
  5. 岁月已如此:时间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暗示人生的无常。
  6. 寇戎犹未平:外敌尚未平定,国家仍在动荡,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 儿童不谙事:儿童对世事无知,表现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8. 歌吹待天明:孩子们在歌唱,等待新的一天的到来,暗示希望和未来。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儿童的无忧与成人的忧虑,突出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动荡。
  • 意象:村酒、寒冷、儿童等意象,形成鲜明的画面,传达情感。
  • 比喻:通过“村醪强自倾”比喻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动荡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人以个人的感受折射出社会的现实,表现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通过儿童的纯真与成人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沉重感,又有一丝温暖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官历:象征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2. 村醪:代表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3. 寒冷:体现人们对艰难环境的厌倦与渴望改变。
  4. 儿童:象征纯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村醪”指的是什么?
    A. 村里的酒
    B. 村里的水
    C. 村里的粮食
    D. 村里的果实

  2. 填空题:诗的主题围绕时间的、社会的与对未来的____。

  3. 判断题:诗中儿童对世事的无知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A. 对
    B. 错

答案:

  1. A. 村里的酒
  2. 流逝;动荡;希望
  3. A.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除夜作》——杜甫

诗词对比:

  • 罗隐《岁除夜》杜甫《除夜作》:两首诗都表达了岁末的感慨,但罗隐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情感与社会动荡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家的动乱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但表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岁末”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