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

时间: 2024-09-19 21:50:25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计,

白梃犹驱妇女行。

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塞外

作者: 罗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塞外偷儿塞内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计,白梃犹驱妇女行。
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
汉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将军已自荣。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的偷儿和城内的士兵之间,圣明的君主日夜渴望国家的安定。
还未开始为朝廷制定计划,白色的长杖仍在驱赶妇女走动。
如果能有高明的策略来抵御敌人,只是忧国的声音都是空洞的。
汉朝的王宫和秦朝的田土,如今将军们已经自得其荣。

注释:

  • 偷儿:指偷窃或作奸犯科的人,这里可能指边塞的盗贼。
  • 圣君:指贤明的君主。
  • 宵旰:夜与晨,形容日夜不停的辛劳。
  • 碧幢:指华丽的旗帜,象征朝廷。
  • 白梃:指象征权威的长杖,这里暗示对妇女的驱赶。
  • 忧国:忧虑国家的安危。
  • 虚声:空洞无物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字惟岳,号紫云,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边塞和政治时事,风格豪放而又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借用边塞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关切与忧虑。

诗歌鉴赏:

《塞外》通过描写边塞与城内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无能。诗的开头用“偷儿”与“兵”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边境局势的不安。接着,诗人提到“圣君”对和平的渴望,反映出社会对领导者的期待。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揭示了朝廷的懈怠和对百姓的压迫,白梃驱赶妇女的景象,令人心痛,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最后,诗人指出无论战略多么高明,若无实际的作为,忧国的声音也只是空虚的回响。整首诗情感沉重,语气中透着失望与无奈,深刻揭示了国家的危机与人们的苦难。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塞外偷儿塞内兵”:描绘了边塞的盗贼与城内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2. “圣君宵旰望升平”:圣明的君主日以继夜地期待国家的安宁。
    3. “碧幢未作朝廷计”:华丽的朝廷尚未制定对策,暗示政治的无能。
    4. “白梃犹驱妇女行”:权力的象征驱使无辜的妇女,体现了社会的不公。
    5. “可使御戎无上策”:即使有高明的策略,若无作为也无济于事。
    6. “只应忧国是虚声”:忧国的声音不过是空洞的呐喊。
    7. “汉王第宅秦田土”:提及历史上的汉朝与秦朝,暗示国家的富饶与衰败。
    8. “今日将军已自荣”:如今的将军已经自得其乐,反映了士人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偷儿”与“兵”,“圣君”与“升平”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气势。
    • 隐喻:通过“白梃”象征权力的压迫,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无能的失望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偷儿:象征动荡的边境,反映社会的不安。
  • 圣君:代表人民对理想统治者的渴望和期待。
  • 碧幢与白梃:象征朝廷的权力与对人民的压迫,反映出政治的失职。
  • 汉王第宅与秦田土:历史的对比,暗示国家的衰败与将军的自荣,形成强烈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偷儿”指的是谁?

    • A. 边塞的士兵
    • B. 边塞的盗贼
    • C. 城内的百姓
  2. “圣君宵旰望升平”中的“宵旰”指什么?

    • A. 夜晚
    • B. 早晨
    • C. 日夜
  3.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 A. 称赞
    • B. 批判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但其笔调更为乐观,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相较之下,罗隐的《塞外》则充满了对当下现实的无奈与悲愤,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罗隐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