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

时间: 2025-01-16 22:50:45

山入花州翠作层,何年凿此玉崚嶒。

瀑从峭壁飞将落,雪沍苍崖危欲崩。

寺老尚堪支古佛,地灵不肯着凡僧。

定应嫌客留名姓,云逼人寒一砚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入花州翠作层,何年凿此玉崚嶒。
瀑从峭壁飞将落,雪沍苍崖危欲崩。
寺老尚堪支古佛,地灵不肯着凡僧。
定应嫌客留名姓,云逼人寒一砚冰。


白话文翻译:

山峦深入花州,青翠层层叠叠,
不知何年开凿出这座玉石嶙峋的山峰。
瀑布从陡峭的悬崖飞流而下,
如雪融水般涌动,苍山危崖似乎要崩溃。
寺庙虽古老,依然能供奉古佛,
而这片土地的灵气却不愿让凡人僧侣驻足。
恐怕是嫌弃客人留名姓氏,
云层逼近,寒气袭人,冰冷如砚台。


注释:

  • 花州:指花木繁盛的地方,象征美丽的自然环境。
  • 玉崚嶒:形容山峰高耸、奇特,像玉石一样光滑。
  • :瀑布,形容水流急促。
  • 雪沍:雪融水,形容水流清澈而急促。
  • 苍崖:指青灰色的悬崖,象征险峻。
  • 寺老:古老的寺庙,表示历史悠久。
  • 地灵:土地的灵气或神灵,指地理环境的灵性。
  • 凡僧:普通的僧人,非高人。
  • 留名姓:留下姓名,表示对某人的记载或纪念。
  • 云逼人寒:云层低垂,带来寒冷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山水诗闻名,常表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三岩》创作于方岳游历山水之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人世喧嚣的反思,显示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灵性追求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三岩》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奇特与险峻。首句“山入花州翠作层”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的青翠层叠,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接着“何年凿此玉崚嶒”不仅引出山峰的壮丽,同时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改造。诗中“瀑从峭壁飞将落”描绘出瀑布的壮观,声势浩大,仿佛要将苍穹的雪融化。

而“寺老尚堪支古佛”则转向人文关怀,表现了古老寺庙的宁静与庄重,暗示出一种时间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地灵不肯着凡僧”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显示出对灵性和真理的渴望。同时,最后两句“定应嫌客留名姓,云逼人寒一砚冰”则通过云的寒冷来传达一种孤独感,仿佛在提醒人们应当放下名利,寻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方岳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入花州翠作层:描绘山峦的青翠层次,展现自然的美丽。
  2. 何年凿此玉崚嶒:引发对山的历史的思考,产生对岁月的感慨。
  3. 瀑从峭壁飞将落:展示瀑布的壮观,体现自然的力量。
  4. 雪沍苍崖危欲崩:用“雪沍”比喻水流,表现山的险峻。
  5. 寺老尚堪支古佛:表现寺庙的古老与文化传承。
  6. 地灵不肯着凡僧:表达对世俗的超然与对灵性的追求。
  7. 定应嫌客留名姓:暗示对名利的拒绝,保持内心的宁静。
  8. 云逼人寒一砚冰:用寒冷的云象征孤独与清冷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瀑从峭壁飞将落”,形象生动。
  • 拟人:如“地灵不肯着凡僧”,赋予自然以人性。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世喧嚣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稳重与永恒。
  2. 花州:象征美丽与生机。
  3. 瀑布:象征力量与动感。
  4. 寺庙:象征文化与信仰。
  5. :象征孤独与清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州”意指什么? A. 一种花卉
    B. 美丽的地方
    C. 一位诗人

  2. “地灵不肯着凡僧”中“地灵”指代什么? A. 土地的神灵
    B. 地球的灵气
    C. 普通的僧人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名利
    B. 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C. 描绘城市的繁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2. 《庐山谣》 - 李白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三岩》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但李白的诗更具动感与激情,而方岳则更显宁静与思考。
  • 《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意象与《三岩》相似,但李白的表现手法更加奔放,方岳则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古诗词赏析》
  3.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