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时间: 2025-01-19 18:12:41

银地有余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地有余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
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

白话文翻译:

在银色的土地上闪烁着余光,方公的品德更加芬芳。
谁能分担那修身养性的力量,顶上却已白发如霜。
经过一番勘察,松林中的风显得干燥,
屋檐下弥漫着茶香的气息。
终究还是要结成西社,这个地方似乎像柴桑一样。

注释:

  • 银地:指银色的土地,象征着清明、吉祥。
  • 方公:指方丈,或称长官,象征着德高望重的人。
  • 修藏:修身养性,内心的修养与涵养。
  • 剃头霜:形容人的白头发,象征衰老。
  • 松风燥:松树间的风声干燥,暗示环境的清冷。
  • 檐垂坞茗香:屋檐下的茶香,描绘了宁静的生活氛围。
  • 西社:指结社、交友,象征着友谊与合作。
  • 柴桑:指著名的风景名胜地,象征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子安,号惭愧,晚唐时期的诗人,以禅宗思想和豪放的风格闻名。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首句“银地有余光”引人入胜,暗示着清明与美好,而“方公道益芳”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对方公的敬仰与赞美。诗中“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则蕴含着对人生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哲思。接下来的“经勘松风燥”与“檐垂坞茗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清冷的自然风,又有温暖的生活气息,渗透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更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与友人交往的愿望,同时将这个地方与名胜柴桑相提并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地有余光:描绘出一幅明亮、清新的自然景象。
  2. 方公道益芳:表达对方公品德的赞美。
  3. 谁分修藏力:感叹修身养性之道不是人人能做到。
  4. 顶有剃头霜: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衰老。
  5. 经勘松风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6. 檐垂坞茗香:表现出生活的宁静与雅致。
  7. 终须结西社:提及团结、交友的重要性。
  8. 此县似柴桑:以地名作比,强调此地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剃头霜”比喻衰老,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寄托的深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地: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松风:象征着清冷与孤寂。
  • 茗香:代表着温暖与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方公”是指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长官
    C. 一位商人

  2. “顶有剃头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衰老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提到的“西社”意味着什么? A. 团结交友
    B. 追求财富
    C. 远离人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贯休的这首诗更注重于人文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壮阔的自然景象。两者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但贯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和友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贯休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