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闲居作》

时间: 2025-01-14 02:51:26

幽居山不别,落叶与阶平。

尽日吟诗坐,无端个病成。

径苔因旱赤,池水入冬清。

惟有东峰叟,相寻月下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山不别,落叶与阶平。
尽日吟诗坐,无端个病成。
径苔因旱赤,池水入冬清。
惟有东峰叟,相寻月下行。

白话文翻译:

我在山中幽静的居所,不觉得与世隔绝,
落叶与台阶平齐,仿佛融为一体。
整天坐在这里吟诗,没理由却生了病。
小路因干旱变得赤裸,池水在冬天显得格外清澈。
唯有东峰的老者,邀我在月下漫步。

注释:

  • 幽居:指隐居、居住在幽静的地方。
  • 不别:形容与外界没有隔离的感觉。
  • 阶平:台阶与落叶齐平,象征自然的融合。
  • 尽日:整天。
  • 吟诗:作诗、吟咏。
  • 无端个病成:没有理由地生了病,表达一种无奈的心情。
  • 径苔因旱赤:小路因干旱而露出泥土的红色。
  • 池水入冬清:池水在冬天显得更加清澈。
  • 惟有:只有。
  • 东峰叟:指东边山峰的老者,象征友人或知音。
  • 相寻月下行:在月光下相约一起散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年不详。贯休是著名的“山水诗派”代表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常寄情于自然,表现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秋末闲居作》创作于秋末时分,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状态。诗中描绘了秋冬交替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环境中吟咏的宁静心境,流露出对自然和友人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贯休的《秋末闲居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首联“幽居山不别,落叶与阶平。” 开篇即刻带来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身处幽静的山中,落叶与阶梯相融,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里的“幽居”不仅指身处的环境,更隐含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接下来的“尽日吟诗坐,无端个病成。”表现了诗人整日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情景,然而却因无端的病痛而感到一丝无奈。这种矛盾感,恰恰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径苔因旱赤,池水入冬清。”通过对小路和池水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清冷而又明净的秋冬景象。此时,干旱的影响让小路显得赤裸,但池水在冬季的清澈却又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韵律。

最后一句“惟有东峰叟,相寻月下行。”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渴望结合在一起。在月光下与东峰的老者相约行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温暖,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情脉脉的气息。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贯休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居山不别:在山中隐居,不觉得与外界隔绝。
    • 落叶与阶平:落叶已与台阶齐平,表现了秋末的景象。
    • 尽日吟诗坐:整天坐着吟诵诗篇,表现了诗人的闲适。
    • 无端个病成:没有理由地生病,显示了诗人的无奈。
    • 径苔因旱赤:小路因干旱而显露出赤裸的泥土。
    • 池水入冬清:冬季的池水显得格外清澈。
    • 惟有东峰叟:只有东边的老者。
    • 相寻月下行:在月光下相约散步。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 意象:如“落叶”、“池水”、“月下行”等意象,营造了静谧的自然氛围。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隐喻诗人的心境。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孤独。

意象分析:

  • 幽居: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落叶:象征时光流逝与季节变迁。
  • 池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澈的内心。
  • 月下:象征宁静、浪漫与友谊的相聚。

互动学习:

  1. 诗中提到的“东峰叟”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一位老者
    • C. 朋友
    • D. 自然
  2. 诗人整天在做什么?

    • A. 劳作
    • B. 吟诗
    • C. 旅行
    • D. 读书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友谊
    • C. 隐逸生活
    •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贯休的《秋末闲居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与自然的宁静,但贯休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渴望,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山水的壮美与诗人心中的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