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膳夫奉职献芳滋。
不麛不夭咸以时。
调甘适苦别渑淄。
其德不爽受福厘。
于焉逸豫永无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膳夫在职务上奉献美味佳肴的情景。他们提供的食物既不奢华也不短缺,恰到好处,滋味调和,适合各种口味。这里强调了食物的调配和烹饪的技艺,反映了对于饮食的重视。诗中提到的“其德不爽,受福厘”,意指他们的德行没有缺失,因此能够享受长久的福泽与安乐。
注释:
- 膳夫:指负责准备膳食的工作人员。
- 芳滋:美味的食物。
- 不麛不夭:形容食物不奢侈、不短缺,恰到好处。
- 调甘适苦:调和各种口味。
- 渑淄:指的是水的清澈与浑浊,形容饮食的精致与粗糙。
- 德不爽:指品德没有缺失。
- 福厘:福气与安乐。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所传达的对饮食的重视和对膳夫角色的尊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重视。在古代,饮食不仅关乎生存,更关乎礼仪和个人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513年),字景仁,号景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善于诗词,尤其以赋、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当时的社会风情,反映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梁三朝雅乐歌》是沈约在梁朝时期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饮食文化和膳食礼仪的重视。这首诗描绘了膳夫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膳夫工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诗的开头就以“膳夫奉职献芳滋”引入,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了膳夫的职责与奉献。接下来的“不麛不夭咸以时”,则表现出饮食的适度与时令,传达出一种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生活理念。
诗中“调甘适苦”一语,体现了对食物调配技艺的重视,展现了人们对饮食美学的追求。接着“其德不爽受福厘”则是对膳夫所具备的品德的肯定,暗示着良好的品德与长久的福气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膳夫的辛勤劳作,也反映了古人对饮食的重视与尊重。通过对饮食的描写,沈约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是对精神与道德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膳夫奉职献芳滋”:膳夫负责献上美味的食物。
- “不麛不夭咸以时”:食物的供应既不奢华也不缺乏,恰好适时。
- “调甘适苦别渑淄”:调配食物的味道,适合不同的口味。
- “其德不爽受福厘”:他们的品德没有缺失,因此能享受福气。
- “于焉逸豫永无期”:在这种状态下,长久的安逸与快乐会伴随他们。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调甘适苦”与“别渑淄”,形成鲜明的对比。
- 隐喻:将膳夫的工作比作一种德行的体现。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强调了品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展现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膳夫:象征着辛勤劳动与奉献精神。
- 芳滋:代表美好生活的象征。
- 甘苦:象征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膳夫奉职献芳滋”中的“膳夫”指的是: A. 厨师
B. 服务员
C. 负责准备食物的工作人员
D. 食客 -
“不麛不夭咸以时”中的“麛”意指: A. 奢华
B. 丰富
C. 贫乏
D. 短缺 -
诗中提到的调配食物的方式是: A. 只做甜食
B. 只做咸食
C. 调整甘苦
D. 不做任何食物
答案:
- C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两首诗都强调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但沈约更侧重于饮食文化的细致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歌选》
- 《沈约诗文集》
- 《古代饮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