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酒·其六
作者: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白话文翻译:
这一生有无数的选择,谁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与错的界限模糊,评价往往趋于雷同,赞美与毁谤交织。此类现象在三季之间频繁出现,真正的贤士似乎不会参与其中。哼,这些世俗中愚蠢的人,还是随从那黄绮的花香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止:行动和停留。
- 千万端:形容选择非常多。
- 非与是:对与错。
- 苟:如果,假如。
- 雷同:相同,类似。
- 共誉毁:共同的赞美与贬低。
- 三季:指时间的流逝,可能指代一年中的三个季节。
- 达士:指有德行的人。
- 咄咄:表示轻蔑或不满的语气。
- 黄绮:指一种黄花,可能象征美好与自然。
典故解析:
- 黄绮: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的恬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以辞章清新、意境深远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陶渊明在仕途上屡屡受挫,最终选择归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陶渊明隐居之后,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反映了他对人世间是非对错的冷静思考,体现了他对清高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这首《饮酒·其六》深刻反映了他对世俗的看法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开头的“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复杂和选择的多样。诗中提到的“是非苟相形”,道出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以分辨真相的困境。陶渊明以“雷同共誉毁”指出社会评价的盲目和随意,这种对名声的追逐让他感到愤慨。
在最后一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陶渊明以一种轻蔑的语气指责了世俗的愚蠢,转而向自然的美好和恬静寻求慰藉。黄绮的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和选择。整首诗在节奏和用词上都流露出一种淡然与洒脱,体现了陶渊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人生选择众多,谁能分清是非。
-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对错相互交织,评价往往流于一致。
-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这种现象在时光中频繁出现,真正的贤者却不会参与。
-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对世俗的愚弄感到不屑,宁愿追随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是非”与“誉毁”,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通过“黄绮”象征美好的自然与生活。
- 排比:用“行止”“非与是”形成排比,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对世俗名利的批判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真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止:象征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 是非:代表社会的纷争与困扰。
- 黄绮:象征自然的美好,表达内心的宁静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陶渊明在诗中提到的“黄绮”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自然的美好
- C. 人生的选择
- D. 社会的纷争
-
填空题:诗中提到“是非苟相形”,表达了对社会评价的___。
-
判断题:陶渊明认为达士会参与世俗的争论。(对/错)
答案:
- B
- 模糊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另一首田园诗,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陶渊明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题材,但陶渊明更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超然,而王维则在山水间寻找人生的哲理与思考。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