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韩氏庄》

时间: 2025-01-19 17:55:52

初疑潇湘水,锁在朱门中。

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

清气润竹林,白光连虚空。

浪簇霄汉羽,岸芳金碧丛。

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

愿逐神仙侣,飘然汗漫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疑潇湘水,锁在朱门中。
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
清气润竹林,白光连虚空。
浪簇霄汉羽,岸芳金碧丛。
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
愿逐神仙侣,飘然汗漫通。

白话文翻译:

一开始我疑惑这水是潇湘江的水,似乎被锁在了朱门之内。偶尔能看到水中的月影,随着池水的涟漪而摇曳。清新的气息滋润着竹林,皎洁的光辉与虚空相连接。波浪聚拢成云翅,岸边花香与金色翠绿交织。何必说这几亩之间的景色,环绕的道路似乎没有尽头。希望能够追随神仙的伴侣,飘然自在地游荡在天地之间。

注释:

  • 潇湘水:指的是潇湘江,位于今湖南省,古代文人常用其美景和情感寄托。
  • 朱门: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大门,象征着封闭和奢华。
  • 水底月:水中的月亮影像,象征着美好而虚幻的事物。
  • 清气:指清新的气息,常与自然环境相关。
  • 神仙侣:神仙的伴侣,表达了追求自由和超脱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冷土,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浓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闻名,尤其是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

创作背景:

《游城南韩氏庄》是孟郊在游览城南的韩氏庄园时所作。此时的唐代正处于盛世,诗人借此景抒发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城南韩氏庄园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在游览时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开头以“初疑潇湘水”引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接着,通过“时见水底月,动摇池上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水面的波动和月影的摇曳,增强了自然的动感与美感。

“清气润竹林,白光连虚空”则展现了自然的纯净和光明,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意象“浪簇霄汉羽,岸芳金碧丛”则将自然与人类生活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热爱。

最后两句“何言数亩间,环泛路不穷。愿逐神仙侣,飘然汗漫通。”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愿意追随神仙伴侣,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丰富多彩,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充分展现了孟郊的诗歌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疑潇湘水: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初步印象,暗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
  • 锁在朱门中:朱门象征富贵,暗示美好事物被限制于封闭的环境中。
  • 时见水底月: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
  • 动摇池上风:水面波动,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清气润竹林:自然的气息滋润着竹林,体现了清新和生命力。
  • 白光连虚空:光明与虚空相连,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浪簇霄汉羽:波浪聚集,暗示一种高远的追求。
  • 岸芳金碧丛:岸边的花香与色彩,暗示着生活的美好。
  • 何言数亩间:反问,说明风景的美好无需多言。
  • 环泛路不穷:道路延绵,暗示着探索的无尽。
  • 愿逐神仙侣:愿意追随理想伴侣,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飘然汗漫通:希望能无拘无束地生活,体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潇湘水”比喻自然的美好。
  • 拟人:如“水底月”有生命般的动感。
  • 对仗:如“岸芳金碧丛”展现了和谐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渴望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潇湘水:象征远方的美丽与自由。
  • 月影:代表美好而虚幻的事物。
  • 清气:象征自然的纯净。
  • 神仙侣:象征理想伴侣,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疑潇湘水”中“潇湘水”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湖南
    • C. 四川
    • D. 浙江
  2. 诗中提到的“朱门”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富贵人家
    • C. 贫穷
    • D. 游子
  3. “愿逐神仙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C. 对名利的追求
    • D. 对世俗的依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蝉》——白居易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早蝉》: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以怀古之情为主线,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郊诗歌研究》